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将心理学知识引入经济学,并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用微积分经济学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什么让人幸福,或者起码少一点不幸?什么因素决定着我们最后做出决定?
卡尼曼得出的结论看上去颇为荒谬,甚至违反直觉。1996年,卡尼曼做了一个最为有名的实验,他研究了682名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这种检查是把一个可伸缩的管子伸入肠内,同时往里面吹气,以使结肠镜(其冰凉的电子眼旁边有一个小小的解剖刀)能切取任何可疑组织。结肠镜检查往往要持续一个半小时,虽然事先要做镇静止痛,但身外之物在体内穿行仍有痛感。不想做这种检查的患者有一个替代方法,吃钡餐再照X光。这个办法很难受,但无痛感。
卡尼曼的实验是,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病人的结肠镜检查稍做延长,即检查结束后,先不抽出管子,而是静静地放一会儿,这时候病人会感到不舒服,但已没什么大痛。
做延长检查的病人(不管开始阶段有多么痛苦)事后都反映不错,觉得下次选择还是要选结肠镜而不是钡餐和X光。而那些没有延长检查的病人下来后则大叫:“真像下地狱啊。”
卡尼曼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在评价某种经验时,有时间长短的因素。也就是说,最后阶段的痛苦(或欣悦)程度决定了我们对整个事件的记忆与评价。这对我们预期某种决策以及每天利用这一“捷径”做出上百个决定极为有用。
(王朝霞摘)
(作者:佚 名)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