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女生的裁缝梦

  广州亚运,除金牌之外,什么最火?答曰:礼仪小姐穿的“行云流水”的服装,它令礼仪小姐玲珑婀娜,美不胜收,展现别有一番韵味的东方美。鲜为人知的是,此服装是一位高考落榜生设计完成的。

  如今已45岁的贺阳出生在长沙,小时候跟父母下乡到湘西,后来来到湘潭。贺阳母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贺妈妈一直把穿衣打扮看作表达自我的方式。在湘西生活的时候,人们穿的衣服多以蓝色和灰色为主,妈妈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缝纫。那时候贺阳的小床紧挨着缝纫机,摆弄剪刀、针线和母亲做衣服裁下的布头,成了她童年最大的乐事。心灵手巧的妈妈用两条带流苏的头巾做了件小衣服,穿着那件漂亮的衣服,贺阳心里多了一份喜悦和自豪。

  贺阳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衣服玩,逮着那些面料啊,布头啊,做一些小东西。贺阳刚有一点手艺,就开始打扮亲戚家的姐姐们,那会儿几个姐姐谁也不稀罕她做的衣服。

  父母下放的那几年,频繁在湘西的各个县城间调动,而贺阳就跟着父母辗转于各地。她常常从这个学校转到那个学校,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贺阳的学业因此耽搁了不少。1979年,在湘潭市一中读书的贺阳只差十几分而高考落榜。于是,她开始面临就业还是继续学业的抉择。在那个年代,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出路。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都纷纷补习,准备来年再考。可是那时的贺阳就是不想走进课堂,而是捡起儿时的梦想,学做衣服。要知道那时做裁缝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也是被人瞧不起的。

  但贺阳的父母却没有逼孩子去补习,也没有天天叫嚷要考上大学什么的,而是非常理解贺阳,只要女儿想学裁缝,就让她学。当时父母在剧团,父亲在潇湘电影制片厂的朋友来家里拜访说,我们那儿最缺服装设计。这下启发了父亲,他觉得人人都需看病,人人都得穿衣,所以当医生和做服装是不会失业的。贺阳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父亲想既然孩子爱好做裁缝,就应该支持鼓励她。

  此后贺阳迷上了服装设计,她买了本裁剪书,做旗袍,做连衣裙,她自己动手改衣服,将父母穿过的旧衣服改小给自己穿。贺阳会特意跑到长沙去买布,回来一裁剪,没领子没袖子,过膝处开点叉的旗袍就出来了。贺阳的衣服做得好,周围邻居都找上门请她做衣服。有趣的是,贺阳那时最怕到住在长沙的外婆家去。因为她的衣服做得好,只要她去了,亲戚朋友就都要找她免费做衣服,于是,贺阳总是有着做不完的裁缝活计。接下来的五年时间,贺阳在轻松的学习和裁缝中过去了,她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裁缝。慢慢地,周围的邻居都因为她做的衣服漂亮而上门请她做衣服,而热心的贺阳也常常免费给街坊邻里帮忙。在那个萌动的年代,她做的荷叶边的喇叭裤,在上世纪80年代一片蓝海洋的湘潭很是前卫。当时剧团里最漂亮身材最好的姑娘成了贺阳忠实的粉丝。

  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则希望女儿要做裁缝就要当裁缝师傅的师傅,那就是要搞服装设计。贺阳便萌发了要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想法。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贺阳,便师从湘潭市群众艺术馆的孙承浩老师学画画。

  那时候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要先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寄过去,学校审核过关之后才发合格证,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绘画以及文化课的考试。在家里学绘画的第四年,贺阳把自己的作品寄往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遗憾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被选上。之后,父母鼓励她,要弥补绘画的不足,贺阳勤学苦练,终于在1984年顺利考上中央工艺美院服装系。

  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贺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获得“全国连衣裙设计大赛”一等奖,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服装学院研究专业服装设计。此后,贺阳参与了F1上海大奖赛等多项大型活动的服装设计,其设计理念和风格受到了大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后来还成为了奥运会服装的总设计师。

  谈起自己的成功,贺阳很感谢父母当初的理解与支持。如果当初父母不让自己学裁缝,不让自己捣鼓设计,逼着自己考大学,进了其他学校,学了其他专业,可能就没有如此的辉煌和灿烂。

  (水云间摘自作者博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