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有四季心事,但能感知春暖花開。春游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次破冰约会,万古山河,春心少年,一朝相逢,主客缱绻,不知丘壑,有耳得天籁,有目见芳华。那是年少的欢喜雀跃,也是自然的英姿勃发。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可见在古代,亲近原野,体味大地复苏,是普世的游览观。据说郑板桥有一年踏青,随口吟道:“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一篇华章去了“春”字,还剩什么?
学堂乐歌《春游》,是李叔同1913年在浙江一师执教音美课程时创作的,后由丰子恺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堪为中国第一首三部合唱经典。旋律属西方自然大调,音乐高低起伏,似有春日弹性;而歌词以东方传统诗词为根系,起承转合,诗中有画。这般中西合璧,自是经久传唱,可供今日音乐老师辅教。
春游是打破寒冬囹圄的首次放风,令人豁然开朗。无论大雁之高,小草之微,已知天地密码,蛰伏结束,各自探头,通达浩荡。可叹今朝中小学学子,已难得远足踏青。独生子女的安全,书包功课的沉重,出行路上的拥堵,还有郊外山水原体的不再,都造成少年远足的“行路难”。假如学子作画只能临摹,难得写生,这让李叔同、丰子恺师生徒唤奈何,徒唤奈何。
2017年大年初一,我在大雁塔旁乐游巷旧书市场淘选已不多见的民国老书。黄昏时分,街头熙熙攘攘,雾霾迷迷蒙蒙,我突然想到这本是李商隐1000多年前作《登乐游原》的咏叹之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春游得趁早,莫到黄昏时。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