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朱光潜先生谈美,提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他举例说,一个木商看一棵古松,想的只是做什么用,值多少钱,架屋还是制器,怎么买它、砍它、运它;若是植物学家,就注意它的枝叶花果,生态特征,以便分类;画家不管这些,只欣赏它的颜色线条,气概神韵。
现如今,如果又来到一棵古松前面,国有木材企业、经营木材的私商不用说了,就是职在营林造林的部门,职在护林的人员,当地有关的官员、干部,眼睛盯着这棵树,想的竟也都是怎么用它卖出高价来。最怕的是环保部门也陷入这种态度。
画家呢,也总有一部分人,拿着画笔,盘算着画出来能够标多少价码。
植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在这棵古松前,有几位能不屈从于长官意志和红包,坚持科学态度,就值得我们举手敬礼了。
一棵古松,只是临时取来打个比方,它可以读作一片原始深林,一片湖泊,一个城市中的贫民区,或是古城郊外的一片废墟(例如圆明园)……现在通称为资源,但在人们眼里,不是科学研究的资源,也不是审美感受的资源,而成了一些人借以“创收”的“财源”,要变着法儿竭泽而渔,把子孙几代的那一份也抢先来透支了。
不知从几时起,三种态度并作了一种眼光,就是能卖多少钱,连科学和美感的价值也已经以金钱为量化标准时,还奢谈三种态度,谈美,谈科学,无乃过迂乎。
(作者:邵燕祥 来源:《中国年度随笔》)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