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八一三”淞沪之战硝烟又起,局势万分危急。于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紧急向民生公司经理卢作孚求助,用船将中大全部家当运抵重庆。于是,一船船的仪器、图书等等从南京通过长江被抢运到重庆。但令罗家伦非常遗憾的是,中大农学院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花巨资引进的大量品种齐全的良种禽畜,因时间紧急和运输条件、能力的限制,无法一同起运,只好将最优良的品种各选了一对随船而行。对于剩余的大量禽畜,罗家伦让尙未西迁的敎工随意处理,或杀或吃,绝不要留给日本人。但敎工们没有舍得将这些学校化巨资购买的优质禽畜杀掉,而是在一位叫王酉亭的敎工带领下,经过艰难跋涉全部西迁至重庆。
1937年12月初,在日军攻破南京城前夕,王酉亭高价雇了四条大船,带领留在农学院畜牧场的职工出发了。他们将猪、羊、牛分成队,把鸡笼,兔笼驮在牛背上,水陆兼程,浩浩荡荡。一路风餐露宿,忍饥受寒,甚至伴着枪炮声,艰难地行进着。终于在1938年深秋,这支奇异的大军行程数千公里,终于随着大批的难民抵达重庆。
关于这次大迁徙,相关记载极少,以至解放初人们在整理农学院师生的花名册时,竟没有找到王酉亭的任何记录,人们只知道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南京去世。
一位为中国禽畜优良品种培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普通人,就这样因人们的忽略,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历史记住了罗家伦、卢作孚,却遗忘了王酉亭,实在是一种遗憾。
(作者:徐立 来源:《澳门日报》2011年4月15日)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