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填写各类单据、报表等与财务有关的数据时,都要接触大写数字。那么大写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百、千”,但因为字形简单,容易被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
目前最早可见的上述大写汉字,出现在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中。
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国号改为周,也自己制造出很多汉字。这些汉字大多被她身后的学者给“肃反”了,流传至今的,除了有名的“瞾”字,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涂改的大写汉字了。大写数字在则天朝以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擅自添加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大写数字也有贡献,他把“漆”变成了“柒”,“陌”变成了“佰”,“阡” 变成了“仟”。他是个完善者,绝非发明者。
(作者:郭翔鹤 来源:《中文先驱报》)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