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波士顿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杨医生是台湾的一位学者,他最近开发出一个有关检测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的计算机程序。令杨医生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小程序没有在医学界引发什么震动,但却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
正在波士顿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杨医生是台湾的一位学者,他最近开发出一个有关检测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的计算机。令杨医生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小没有在医学界引发什么震动,但却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竟然解开了几百年来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真伪的一些争论。
《科学》杂志和《波士顿环球报》对杨医生这一“伟大的发现”和“意外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程序呢?杨医生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一张张心电图描绘了我们生理变化的一些跳跃、动态的线条所产生的美丽波纹。杨医生解释说,每两次心跳之间会出现一组波动,如果波形规律,则波与波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很高,不确定性低;如果发生乱波,则不同波之间就没有,不确定性就会提高,这可以作为心脏病发作的预警。他就是以此概念编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计算出各种波形之间的,并比较心脏病发作前后心电图的波动情形,以了解启动这些不同波形的生理变化的。杨医生和他的同事拿这套程序来测试病人,发现所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病人发作的结果非常吻合。
这个程序因为能够计算出不同组合之间的,所以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请注意:杨医生这一发明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个程序反映了事物内在关联的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逻辑现象,所以它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此,也就是说,它可以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杨医生对文学情有独钟。他早就知道,在西方里,16世纪著名的戏剧《爱德华三世》究竟是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能不能用这个公式去解开这个四五百年来的文学之谜呢?
这一大胆独到的设想令杨医生兴奋不已。他以此公式,将一些里的词汇加以分析,如计算英文the、of、to、as等常用字的使用方式,它们的规律性可反映出一个作者掌握文字的功力和个人的喜好。他得出的结果是,《爱德华三世》和莎翁的其他剧本的相关性非常低,反而跟当代另一位作家马罗的作品有极高的相似性,证实了好多文学评论者在多年前就提出的怀疑:《爱德华三世》是马罗而非莎翁的作品。
有了初步的成功,杨医生进一步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其他争论,他和同事收集了50篇16世纪包括莎士比亚、马罗、佛莱彻、班琼森四位作家的剧本,随机地交给计算机去计算处理,分析后得出一个相关的树形图,而且很准确地产生四个群聚,恰恰就是莎士比亚、马罗、佛莱彻、班琼森四个人,每部作品都正确地落在该作者的群聚中。再仔细看,树形图中每个大枝杈又分出小枝杈,集聚在一起的都是同一年代的作品。这是很合理的,因为词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变迁中作家注意的事项。这样的分析方式非常科学,也非常正确,而且让人一目了然。特别的是,《两贵亲》当时被列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在这个分析中被踢了出来,而归类为佛莱彻之作。这个程序又再一次准确地描绘出一个事实:多年来很多学者认为,该剧本应是两人所合写的。
这个程序有这么好的结果,能不能也重复印证一部作品是否有两位作者呢?比如《红楼梦》。于是杨医生逐回分析《红楼梦》,结果同样证实:前80回和后40回确实出自不同人的手笔。其实不只是心跳,不只是文学作品,杨医生和同事还对美国建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也做了分析,而且正确无误地把当时争论得非常厉害的12篇文章的作者,都归给约翰逊·麦迪逊,现在有很多文献考古专家,也有相同的结论。
自然的规律真的无所不在。一个用来检测心脏的心电图的程序,竟然可以这么广泛地被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上,我们不得不对人世间的共同规则感到敬畏。杨医生的成就再一次印证了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话:“科学是伟大的,因为它可以揭示世间万物蕴涵的真理,借助它,我们将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
(作者:北 岛 字数: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