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幅名画的原作能值几百万,而临摹得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却只值几十元?为什么情人送给我们的“信物”会得到我们特别的钟爱?为什么艺术家或“名人”的亲笔签名是有价值的?这些价值观是不是经后天的“灌输”而形成的?带着
为什么一幅名画的原作能值几百万,而临摹得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却只值几十元?
为什么情人送给我们的“信物”会得到我们特别的钟爱?
为什么艺术家或“名人”的亲笔签名是有价值的?
这些价值观是不是经后天的“灌输”而形成的?
带着这些疑问,英国实验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和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卢姆以三到六岁的作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他们假设,是受社会宣传的影响最少的,他们最容易凭本能和天性作出判断与选择。他们让这些孩童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扔进一个“复制机器”里,然后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
奇怪的是,孩童多少能出这两者间的区别。让孩童选择其中的一个时,那些对自己心爱有强烈的依恋情结的孩童,会立即找出自己拥有过的而不是复制件。
另一个实验,就更让人惊讶了。科学家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使用过的,和一模一样的仿制品拿来给孩童选择,比如,女王用过的金属调羹……
孩童往往选择女王曾用过、拥有过的,而不喜欢它的复制件。
这让科学家们相信,虽然和复制件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构成可以是一模一样的,但一定存在着某种人会很自然地到、却“不可见”的质的差别。
有专家推测,人们之所以能超越某一物件的物质构成本身而感应它特殊的历史,也许是出于害怕传染病这一进化选择—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微生物的环境,因此,人们判断某一物件的历史由来也许会比这一物件的外观、物质构成等来得更敏感……
也许,巴巴拉·布伦南的人体场理论,可以作为对这一研究结果的更好的诠释。
她的研究表明:每一个物件都携有。它们包含了构成这一物件的物质组成之能量;制造(创造)这一物件者的意识或下意识投入之能量;每一任拥有者所留下的能量;假如是古董,那么它还包含了被保存的、所经历的那些能量。
艺术品所拥有的独特的能量在于艺术家的心灵感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那些分分秒秒所散射的意识和下意识之能量,与一个机械的临摹者所释放的能量,是无法比拟的。
特别是,当后人意识到他/她那灵魂的超然和不一般时,他/她的意识或下意识能量场曾有过的投入,当然就倍显珍贵了。这就是的魅力。
“的魅力”还激发了科学家对于“信物”的考量,以及有关“祝福”的魅力和“巫术”的魔力的考量。
(冈庄摘自2008年9月16日
《文汇报》)
(作者:曹明华 字数: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