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里的财富与人生

打电话的礼貌是获得交往尊重和商业与合作伙伴的第一步。英语中无论是商业和工作电话,还是私人电话都是彬彬有礼,首先便把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摩擦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比如,一句“Hello,thisisSmithorSMcompany,couldIspeak t

的礼貌是获得交往尊重和商业与合作伙伴的第一步。英语中无论是商业和工作电话,还是私人电话都是彬彬有礼,首先便把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摩擦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比如,一句“Hello,thisis Smith or SMcompany,could Ispeak to Mr.Robert,please?”就让接电话者非常乐意听电话,或者即使对方要找的不是自己,也乐意帮助对方找人和留下信息。可是也有相反的情况。

一位推销员打电话推销,对方一接电话,他就问“你是谁啊?”客气一点的回答他,“你找谁?”不客气的要么反问一句“你是谁啊”,要么就啪地挂上电话。经过几次教训推销员就学乖了,先报自家姓名,再提找谁。推销也就方便多了。

一位撰稿者总想找报刊老总和负责人推销自己的作品。电话打过去,“我找你们总编或副总编!”接电话者客气点的问他有什么事,不客气的就说总编不在,更不客气的啪地就挂上电话。几次过后,他也悟出了点什么。打电话时就自报家门,然后说有一篇关于什么主题的稿想请教一下责任编辑.自然他就获得了责任编辑的电话和姓名。再经过与责任编辑的一番客套和交流,希望编辑指导和帮助。最后撰稿者便源源不断地上稿。

打电话和接电话虽然事小,但事情和财富却能失之于电话或收之于电话,下面就是各式各样的电话故事。

一个电话失掉一笔大生意

一个广为流传的电话故事是:瑞典—家五的一位值班经理,一天早晨上班时还未吃早饭,便外出买一份早点。就在她外出的15分钟内,一个国际长途打来要与她的饭店谈一项国际会议预订住房。客户在10分钟内间隔3分钟打了两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客户便认定这家国际著名的五其实名不副实,于是把一笔百万美元的会议住宿合同让给了五对面的一家四,而后者正是前者的竞争对手,原因是客户一打电话给后者,铃响两遍便接通了。

世界上的事情真是无独有偶。与上述瑞典五星级饭店相似的是发生在京城一家著名F的事。F的市场部副经理通过朋友关系认识了东南某省的一个政府机关,后者想买进一批价格较便宜但质量可靠的组装电脑(即攒机),全面装备该政府机关和下属的几家单位,加上电脑和网络配套设备,总价值约250万元。初步意向达成后,F市场部副经理留给了对方两个电话号码,等待政府机构的最后决定,然后签订正式合同。 过了两天,政府机关负责采购这批IT设备的副处长何亮打电话到F公司。第一个电话没人接,他又接着打第二个电话。第二个电话倒是有人接,但何亮副处长问某经理在不在时,电话里突然传来一声咆哮:没事你瞎拨什么电话呀?真他妈捣乱!何亮一听,顿时气得手直打哆嗦,脸色由发红到发紫,马上挂下话筒。他心里翻江倒海般地思忖,有这样素质员工的公司,未必是做生意的最佳选择。于是两天后东南某省政府机关的这笔生意就与F公司同处京城一个街区的X公司做成了。而X公司恰好与F公司是商场竞争的老对手。

F公司的市场部副经理知道后,心里好不生气,不仅找到朋友责备,而且直接向东南某省政府机构“兴师问罪”:初步意向都有了,为什么转眼却与F公司的老对手“秋波暗送”,做成了生意,太有点不顾商业道德了。但是F公司知道事情真相后才觉得,责任在自身。接电话的那名员工那天很忙,而且因私事心情不好,听不清南方口音,就误认对方打来的电话打错了,还火气冲天地吼了对方两句,“烦着呢,别理我!”一个小电话失去了一笔大生意。

那名员工自然因此而丢了在F公司的饭碗,不过F公司从此有了一个死规定,无论谁接电话都必须平和、耐心,不得有丝毫的粗暴和不耐烦,即使对方无礼和死缠硬磨。按理这本该是生意场上的常识,但F公司不得不从头做起,对员工的培训也不得不像培训小学生一样做起。

电话响几次去接才好?

在美国好莱坞或演艺圈供职的人,尤其是那些大腕演员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接电话秘诀:电话响第一次绝对不能去接,至少要响两次或两次以上才能去接,尽管你估计或你盼的正是这个电话,因为多半是请你担纲演出的电话。如果铃响一次就按,要么显得你太沉不住气,也太没谱,要么是你正闲着没事干.而没事干也正说明了你不是当红明星,即使有导演想请你演戏,也不会给你好角色,即使让你演角色,也不会给你高报酬。

不知这样的说法是否属实,而且接电话要响几次之后才接,确实没有一个定论,但铃响几次去接电话却真的与能否做成事情有关。

广告公司文案李娟与某高校讲师王连生正在热恋中,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实质性阶段.但因为几件小事起了矛盾,双方爆发了一场大争吵,然后是长期的冷战,谁也不再理谁。李娟当然不会低下自己公主般骄傲的头,主动给王连生打电话。王连生不愿主动找李娟的原因则是怕找她后对方不理睬,闹个没趣。双方都觉得自己的条件很好,也都有共同的心理,觉得又不是找不着对象,因此冷战就持续下去了。

王连生的朋友为他出了一个主意,如是男人,你应当主动。选择一个你们过去默契的联络时间,打个电话试试。听一听几遍铃响后她接电话就知道她心中还有没有你,这场危机还能不能挽回。晚上11时,在他们熟悉的时间,王连生拨了一个电话。第一声铃响后,对方迅速抓起了电话。王连生一声“喂,是我!”李娟竟抽泣起来,“我以为你再也不打电话了!”结果是,双方和好如初,并在两个月后进入洞房。新婚之夜王连生说:“如果那天铃响三遍以后你才接或者没人接,我们就没戏了。但是第一次铃声就听到了你的声音,而且……我心里便有底了,原来你心里不仅有我,而且……”李娟撇撇嘴说,“看把你美的,我也想过任你响多少遍铃也不接;或者三遍以后我才接电话,那就是我把你排除在外了。只不过嘛,再给你一次机会。”说完双方紧紧拥在一起。

铃响一次与四次的结果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一个电话打到利伯曼的家,邀请他当副总统候选人。利伯曼听到第一遍铃声就拿起了话筒,果然是他期待的电话。他激动得连声说,我早就期待这一天。而且在戈尔尚未在民主党内宣布时,利伯曼就提前宣布了他将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不知是利伯曼盼望心切接电话太急了,还是戈尔与他本身运气就不佳,反正他们两人是以微弱票数败在小布什和切尼手下。但是下面的事情就真的与电话相关了。

铃……电话铃声刚响,陈演员就拿起了听筒。“喂,哪位?噢,是张导演啊,我正在等电话,怎么要让我出演……好好好,太棒了,我这就过去。”陈演员两天后与张导演及剧组签约,成为《我心依旧》剧组的一名配角。

铃……铃……铃……铃……“喂,噢,是张导演啊,对不起,我刚回来,拍几个镜头忙到今天早上三点。什么,要让我演角色,恐怕忙不过来。等一个月后再定行不行,我这边的活还完不了。什么,可以两边兼着。这样行吗?没问题?那,那,只有试试,不过我还得考虑考虑,还要跟这个剧组导演讲一下。”这是杨演员与张导演的电话。一周后杨演员与张导演签约,演二号主角。

《我心依旧》剧组拍摄要完成时,陈演员与杨演员可以深谈一些问题了。话题自然转到了报酬上。陈演员一集戏报酬5000元,而杨演员一出戏;15000元。陈演员心里实在有些不平了,尽管是个配角,但与演第二角色的杨演员报酬差距这么大,也太不公平了。还是杨演员传授给陈演员经验,以后接电话可不能铃响一次就接,而且更不能一听说导演邀请演出就迫不及待。这跟谈生意一样,如果你急于出货(出卖自己的演艺),对方就会狠命压价,-尽管你的货的确货真质好。

同样,北京一家心理咨询站对接电话的承诺是,铃响三次保准有一个温柔的应答,如果没有应答,将追究员工责任。这家咨询站之所以做出这个规定是因为里面有个小插曲。在此之前,有一些客户打电话咨询,铃响三次以上也总没人接电话。于是顾客愈来愈少。咨询站负责人亲自做心理调查,而且把这当做一个心理项目来研究。对相当数量的顾客调查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市场经营中,最好是电话铃响两次就有人应答,最迟不能超过三次。否则就会在顾客心中留下这个公司经营不善、散漫,懒惰的印象。

(万裕摘自《中国大学生》2001年第6期)
(作者:张田勘 字数:344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