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幸运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推你上进的“朋友”“欢迎大家带着自己的朋友,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一听到这句话,观众都会知道这是王刚在中央台主持的《朋友》节目。70分钟的谈话栏目《朋友》两周播出一期,但却占据该频道收视率的首位。王刚的主持,自然亲

推你上进的“”

“欢迎大家带着自己的,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一听到这句话,观众都会知道这是王刚在中央台主持的《朋友》节目。

70分钟的谈话栏目《朋友》两周播出一期,但却占据该频道收视率的首位。王刚的主持,自然亲切,幽默风趣,颇具特色。“就冲由王刚主持这节目,一定有看头儿。”许多观众都这样想。见了面,我却给他挑刺,这节目不就是一帮名人、新贵们的互相吹捧吗?

王刚立马反击,“那么,你来做我的嘉宾,好不好?你来我们绝不吹捧。我就说你坏话,我说你这人可不怎么的,我可知道你的底细。如果我这样说你会怎么想?反过来,如果你是我,你这样挑别人的毛病,这个栏目还怎么办下去?谁有病呀,脑子进水啦?跑来找骂呀?你愿意这样吗?”

好厉害的王刚!

“我这是与人为善呀。本来他好的一方面,也许他自己没发现,经你一说,这等于在推动他向上呀,我有这么好吗?也许他从此就会这样好下去的。”王刚解释说,“这一点我真是太有体会了。我小时候一直被人认为是坏,我也曾经离家出走过,如果没有我10岁那年的那封信,也许我又离家出走了,后来我会成什么样呢?也许成了一个流浪者,也许进了我们那时的工读学校,这都很难说。”

一个坏

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王刚喜欢上了古玩,没事的时候总爱到的古旧市场转悠。“说来也真奇怪,年纪大了竟会把过去的破烂事给找回来。”说这话时,王刚仿佛看到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在长春的古旧市场闲逛的情景。也许,关于对那封信的记忆可以从那个隋景打开缺口,那是王刚一生中最记忆犹新的一个片断。

那年王刚上小学四年级,非常淘气,王刚说用“淘气”这个字眼形容他是很客气的,因为学校所有的和同学的家长都认为他是个坏,有例为证。

“一例是我在上课时拿个自己糊的写着‘令’字的三角旗。背过去写字时,我往左边一挥,左二排的学生就‘啊’地叫一声,回过头一看,我却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老师再背过去写时,我又往右边一挥,右二排学生又‘啊’地大叫。后来老师打个时间差,逮住了我。这样,老师就把我从前几排的座位挪到了最后一排。

“这样的事例发生几起后,老师跟我妈说,上五年级时你们最好给你孩子换一个学校吧。这也就是变相的要开除我了。老师号召全体同学孤立我,说我是个坏孩子。所有的家长也不让自己孩子跟我玩,说我会把他们给带坏。那时,我妈都不敢到学校参加家长会,不敢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指责。爸爸妈妈都恨死我了,我妈气得直哭,说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儿子?”

给毛主席写信

“那天之后,我就开始逃学。学校也没有告诉家长,所以家里也不知道。每天一大早,我就背书包出门了,到处晃悠,去得最多的就是古旧市场。有时也去看电影,长春在放《流浪者》,一毛钱一场,也不清场,我就一遍一遍地看,我觉得我就正是一个流浪者。也想出走,跑到长春火车站,站在那看轰隆隆的火车,还是没胆量。

“逃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我感觉到非常痛苦,非常孤单,没有一个人理我,怎么办呢?也不敢跟家里说,说了我爸肯定是一顿暴打。快到那年的期末时,我实在是扛不住了。有天晚上,我突发奇想,花了一夜的时间,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给毛主席写信没有任何功利、世俗的色彩,实在是再没有人可诉说了。我在信中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主席的忠诚,还画了两幅画,水彩的,一幅是一个小白兔在吃萝卜,还有一幅是解放军在保卫祖国,背景好像是台湾。我还放进了一张我和我妹妹王静的合影照,她才1岁,刚会走路。第二天一早我把信封好,写上‘毛主席收’,投进了信箱。”

我真的变好丁

“7月上旬的一天,老师让一个同学带信给我,要我一定要到学校去一趟。我见丁班主任,班主任朝我笑,我心里开始发毛,他从来不朝我笑的。他说王刚同学,你跟我去教导主任那儿。到了教导主任那里,教导主任也朝我笑,他说我们一起到校长那去。校长办在三楼,上楼时,我的腿开始发软,还摔了一跤。我想坏了,这下要正式宣布开除我了。

“见了校长,校长也朝我笑。他问你家在北京有亲戚吗?我说有,我有一个四姑在北京。他问有在党中央工作的吗?我说没有。这时他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我一看,上面写道,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某某小学四年级2班王刚小朋友收。下面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我十几天前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大概是回信了。他们问能打开吗?我说打开吧。信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办写来的,信中写道:王刚小朋友:你6月24日写给毛主席的信还有图画和照片都收到了,谢谢你,今寄去毛主席照片一张,请留作纪念。希望你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日期是1959年7月3日。

“我记得当时我们校长的手都哆嗦了,他说这不仅是你的光荣,也是我们全校的光荣啊,快去广播室,向全校广播。在校广播室里,他很激动地向大家宣布丁这件事,接着由我来宣读这封信,那是我第一次通过广播‘播音’。接下来,各种赞誉就来了,王刚是个挺好的孩子,他只是淘了一点,淘的学生都有出息嘛。接着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也都来了,说这不仅是你们学校的光荣,也是我们区、我们市学生的光荣。后来我们学校一个教自然的老师,他编丁一个两幕的话剧,叫《他转变了》。由我来演我自己。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话剧。说来也真有意思,事实上,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好学生,非常的好。这封信完全改变了我的命运。”

40多年过去了,光阴似箭,但那段往事却随着他一直走到了今天,也使他深深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将自己这一段的亲身体验用在了《朋友》栏目里,“我这样做是有意识的。也可能这个人不是我夸他的那么好,但在公众面前让他感觉到,我是这么好的人。我为什么不继续好下去?我想如果把人与人对待朋友的关系扩展开来,那这个社会该有多美好哇。”

又一次机遇.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命运是和社会前进的步伐紧紧连在一起的。

再一次改变王刚命运的是“文化大革命”,那正是王刚踌躇满志,想考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时候,学校停课了。当别的同学戴起红袖章高喊着打倒走资派时,王刚独自一人带着个破照相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又把自己闷在家里,看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来填充自己生活中的空闲和苍白。1968年,20岁的王刚插队去了长春市郊区的一个村庄。

1969年,13岁的王静报考吉林省军区文艺宣传队。复试那天,做哥哥的王刚特地从农村回来,陪她去考。考场上,王静发挥得非常出色。考官问她,你受谁的影响?我哥。你哥现在在哪?外面走廊里。让他进来。

王刚进来后唱了一首歌,又朗诵了一首毛主席诗词,接下来则是几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对话。

“想当兵吗?”

“跟我妹妹在一块儿吗?”

“在。”

“好,当兵。”

王刚的命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又一次被改写,短得连王刚回一趟插队的地方都来不及。那天他们兄妹俩一起穿上军装坐电车回了家,家里也高兴坏了。

无疑,这是王刚人生旅程上的又一次机遇,从此他开始了部队文艺兵的生涯。没人不说他幸运,若不是送妹妹考试,若不是考官慧眼识人,谁知道他还会在那个乡下待多久呢?也许他永远留在了那片贫瘠的土地。“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大队会计的女儿,说喜欢我,想要嫁给我,别人也都劝我,就和她结婚算了。当时我们这些知青都心灰意冷,实在是太苦了,而人家农村的最起码炕头是热的,饭菜是热的呀。如果当时我稍稍一犹豫,真的和她结婚的话,也许我们已经生了一窝孩子。也许二三十年后,我拉着几个孩子到北京看姑姑去,我当年的许多同学都是这个命运。”,幸运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部队里一扎就是26年,直到1995年转业到中央电视台,1997年又主动离开,成了一个无牵无挂的自由人。然而,无论王刚这些年的人生旅程如何转换,都应了一句老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1969年当兵,先是在基层待了半年,所有新兵从头吃过的苦头他全吃过。半年后到吉林省军区宣传队。1973年1月份,上调到沈阳军区。

1977年初,在辽宁沈阳举行的一次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王刚一首长诗,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也因此被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伯乐”相中,推荐他到电台播长篇小说。至此,王刚给各电台录制的文学作品,累计起来有2000万字左右,换算成时间则是2000个小时。

1985年中央电视台摘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晚会,王刚被选中当主持人,从此开始了主持人的生涯。紧接着,他又主持了1986年、1987年和1988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综艺大观》创办时,王刚出任第一主持人,节目是现场直播,每周五晚上黄金时间播出50分钟。当时还有()2002年第3期)
(作者:末 末 字数:530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