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应丢失“大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年代:破坏与建设,贫穷与富有,庄严与戏谑,温柔与残忍,同情与仇恨等等混淆着,复杂着。这样的年代,混沌而伟大,它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  文学是虚无的,但世界是虚与实组成的,一个民族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年代:破坏与建设,贫穷与富有,庄严与戏谑,温柔与残忍,同情与仇恨等等混淆着,复杂着。这样的年代,混沌而伟大,它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
  文学是虚无的,但世界是虚与实组成的,一个民族没有哲学、文学和艺术,是悲哀而可怕的。加缪说过:“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文学使我们活得更多。”
  做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做人的基本,文学也同样,在任何时候都有文学的基本。如同现在物质丰富,有各种食品,但生存的主要食物仍是米和面。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里,有天下之说,有铁肩担道义之说,崇尚的是关心社会,忧患现实。在西方现代文学的传统中,强调现代意识。现代意识也就是意识,以人为本,考虑的是解决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心精神是文学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文学的“大道”。
  我们当代作家,普遍都存在困惑,常常不知所措地写作。我们的经验需要扩展,小感情、小圈子可能会遮蔽更多的生活。这个时代的写作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薄的。
  我们的目光要健全,要有自己的信念,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而不要笔走偏锋,只写黑暗的、丑恶的,要写出冷漠中的温暖,恶狠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中国人生活得可能不自在,西方人生活得也可能不自在,任何时候,的生存都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困境,而重要的是在困境中突破。
  我们需要学会写伦理,需要关注国家、民族、人生、命运,这方面我们还写不好,写不丰满。写作的眼光要放大到宇宙,要追问人性的、精神的东西,或许一时完不成但也要心向往之。
  (李多多摘自2009年7月2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贾平凹 字数:73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