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卢安克的中国山村十年

  我如果是风筝在地上跑,  我像自行车在天上飞    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与哥哥卢安思是一对双胞胎。1990年夏天他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对中国的现状印象很

  我如果是风筝在地上跑,
  我像自行车在天上飞
  
  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与哥哥卢安思是一对双胞胎。1990年夏天他第一次来旅游,对中国的现状印象很深。1992年夏,他到东南大学留学,后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
  1996年底,卢安克毕业回国,半年后,他再次来到中国,到了他留学时就曾居住过的广西阳朔高田乡。在这里,他一住半年,从一个德国变成了一个“农村青年”。农忙时节,只要村里人招呼一声,卢安克就马上跑去帮人家犁田、割禾、打谷子,几乎每次干完活他都会中暑、发高烧,但他还是愉快地、无偿地做这些事。
  与此同时,卢安克看到当地一些甚至到十七八岁还不识字,更别说接受教育,就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1997年8月,卢安克去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他被相关部门罚了3000元,不得已回了国。1999年,他再次到中国,在广西河池的一所中学当初中老师。
  由于他对传统教育方式一直持不同看法,他甚至赞赏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错误语法。比如,“我如果是风筝在地上跑”,“我像自行车在天上飞”等。这种教法导致班里及格的仅有两三个,学校当然不能再用他。
  卢安克先后在广西阳朔、南宁、隘洞、东兰县等地任教,多次尝试实验性教学。他不接受工资,只要求免费食宿。
  2001年7月,卢安克到了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这是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小山村。“这是个什么烂仔,把头发染成这颜色!”因为没见过外国人,乡下的老头儿这样说卢安克。但卢安克不顾周围人排斥的目光,待了下来。
  卢安克招的,基本上都是14岁到18岁因家里穷没上过学的青少年,他们不会说普通话,卢安克还得先教他们说普通话。
  2002年7月,卢安克在林广屯与学生一起做教育实验,让孩子们学习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农村人的眼里,外国人往往有着大批资金,于是希望卢安克帮他们造一座桥。卢安克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学设计的好机会,便带着他们做模型、做实验。为了修桥,他和学生考察画出了第一张反映全村面貌的地图,对着图纸商量怎么改造村子。学生说,村里的小路下雨时泥泞得简直没法走;太阳晒的时候,路旁没有树又太热。于是,卢安克跟学生们设计了三条路,并通过实验充分论证怎么修路人走着舒服,怎样才能满足人畜并行的实际需要以及在哪个位置种上树来遮阳……
  后来,桥没有造成,但经过卢安克的哥哥卢安思的帮助,他们设计的路修通了,230米长的小路,成了卢安克和他的学生的骄傲。
  
  我把我的一切交给他们,
  如果走掉了,命也就没有了
  
  2003年,卢安克来到了东兰县板烈村。也就在这时候,他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板烈村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男女青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卢安克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感受世界,学习音乐、美术和自然。他和孩子一起嬉戏打闹,甚至跳进泥潭滚成一团。
  由于缺少父爱母爱,大部分留守儿童比一般孩子野,难管教。卢安克带领他们拍了一部魔幻题材的影片《和平剑》,演员都是孩子们自己。影片描述了一个叫做荣志的孩子,一心想做英雄,他历经磨难得到了一把和平剑,但这把剑是双刃剑,他能帮助别人,也能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最终,荣志通过了种种考验成为英雄。通过拍片,他引导孩子懂得: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谨慎对待。
  孩子们很依恋卢安克,他们像小猴子一样吊在这个高大的外国人身上,似乎在卢安克的怀里,他们的野性才会获得平静。
  卢安克班级的后墙上贴了满满的作文,这是其中一篇充满生趣的作文:
  那年春天,我家养了一头又肥又帅的猪,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不能尝尝骑马的滋味,何不尝尝骑猪的滋味?猪在前面跑,爸爸和爷爷在后面追,奶奶和妈妈拿着棍子在前面打,终于,猪停了下来,我从猪背上滑下来,定了定神,拍拍猪屁股,强作镇定说:“老兄你干得不错。”爸爸虎着脸说:“你老兄也干得不错。”我觉得情况不妙,撒腿就跑了。
  在作文墙上方,还有卢安克带领全班同学画的一幅长长的、色彩斑斓的画,他只给了他们颜色和画笔,让他们自由作画,学习合作。
  卢安克上课,很少用到课本,他的课堂内容,常常根据生活自然来安排。比如他带领孩子到山上,孩子们会问树是不是用来保护山的?他就会告诉他们,树有着丰富的根系,这些细密的根系牢牢抓住山上的泥土,山体才会更牢固。于是很自然,学生就会担心山上的树木遭到了损坏,大雨来了会把他们的家冲走。再次看到乱砍滥伐的现象,学生们会主动上前劝说。
  2004年,卢安克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脊柱被压缩了三厘米。但是与一般人不同,卢安克没有离开。相反,他觉得因为这次车祸,他生命中的一些东西已经永远和这个地方密不可分了。
  他说,我把我的一切交给他们(孩子们),如果走掉了,命也就没有了……
  
  仅仅为钱工作,是可惜的
  
  很多其他村的老师不理解卢安克的教育方法和生活。他们在地上写道:不喝酒、不吃肉、不抽烟、不赌博、不恋爱。指着这些字问卢安克:你还为了什么活?
  卢安克回答他们,如果没有比这五种享受更有意思的追求,我早就没有兴趣活下去了。
  其实,早在来中国前,他的父亲也很担心儿子不能赚到钱。为了尊重父亲,卢安克找了一份能赚钱却并不适合他的工作——卡车装卸工。他把赚到的钱全部交给父亲,然后告诉父亲:仅仅为了钱去工作,是可惜的。后来,在中国,他也这样告诉那些不理解他的人。
  卢安克的父母终于理解了他,远在德国的父亲每年会从退休金里省出5000元人民币寄给他作生活开销,后来增加到1万元。这些钱,他大部分用在复印资料和捐款上,用于学生的医疗费。
  卢安克不是没有办法挣钱。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花费了数年的心血,可是他对出版社的要求是:稿费多少不计较,但希望把书价定低一点,让更多读者能买得起。出版社后来给他4000元稿费,他直接捐给一所学校。在德国,亦有人捐钱给他,但他很快把钱转捐了出去。
  以他的知名度,到处都有学校想跟他“合作”,县里也曾想过要把他调到县里工作。但是卢安克拒绝了,他知道,那些学校只是想借他做广告赚钱。而比起城里,农村显然更需要他。卢安克说:“一个人其实用不了那么多钱。如果一个人利用他的所谓名气去挣钱,今后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了。”
  他42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他和村民们一起种菜、饲养、采摘,每个月仅花费100元。他和农民一样,出门尽量搭乘拖拉机。他说,看见农民辛苦而自己坐轿车,心里不舒坦。
  他最怕别人这样描述他: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精神。不是他谦虚,而是他非常担心被人误读。在他看来,一旦成为公式化的先进人物,很容易把许多标签贴上身,活生生真实的自己反而消失了,那肯定不是他——卢安克。
  艾窝窝//摘自《人生与伴侣》2010年第3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