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图书馆去旅行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等待约会或者旅行空闲时,喜欢读点东西打发时间。你很享受指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芬芳的油墨味道以及手捧书卷的奇妙触感。可是,背着厚厚的《战争与和平》、《挪威的森林》外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等待约会或者旅行空闲时,喜欢读点东西打发时间。你很享受指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芬芳的油墨味道以及手捧书卷的奇妙触感。可是,背着厚厚的《战争与和平》、《挪威的森林》外加《朱德庸漫画》,和女朋友一起去旅行?天啊,还是算了吧!
  要是能有像MP3那样功能的就方便了。一台便宜的MP3播放器能够存放上千首歌曲,省去了无数的磁带和光盘。尽管你也可以将几百页的大部头小说变成一个1M左右字节的文件,存放在电脑上、MP3里或者手机中,可是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眼睛容易疲倦,颈椎会酸痛,携带也不方便;MP3、手机倒是可以随时带在身上,但屏幕那么小,读起来也太吃力了。
  要是能够将传统书籍的阅读体验和强大的电子存储功能结合起来就好了——它应该足够清晰,能够比较快地显示图像和文字,而且非常薄。
  多亏一位名叫约瑟夫·雅各布森的美国科学家,我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名教授,性格有点孤僻,只是嗜书如命,最喜欢在海滩边读书。读完后,他懒得回去拿另外一本书,于是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发明一种书:书上有个按钮,一按下去,就变成另外一本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明了一种叫“电子墨水”的技术,运用这种技术在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分辨率高,颜色柔和,和纸板上的效果相差无几。1997年,雅各布森和他的3个学生成立了一家“电子墨水”公司,很快吸引了风险投资。现在这家不过100多名员工的小公司全球瞩目,因为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诞生了电子,它拥有书本大小的屏幕,薄薄的,看起来和真正的书非常像,储存量大得惊人,而且省电,可以连续使用几个星期。
  以大名鼎鼎的Kindle为例,目前第三代Kindle DX有9.7寸的屏幕,读杂志也不显逼仄;模拟纸张的质感,即使长期盯视屏幕,眼睛也不容易疲劳。不用连接互联网,就可以通过无线通讯在的服务器上下载图书;不用去书店,搜索一两分钟你就能获得想要的书籍。在地铁里、公交车上、候机厅,在等待约会时、旅行途中、出差空闲,你都可以从口袋里拿出,轻松地从史蒂芬·梅尔的畅销小说《暮光之城》,转换到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之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看书累了,你可以点击正文旁边的音乐、视频链接,放松一下。下次再阅读时,阅读器会自动提醒你上次阅读的地方,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查阅你想要看的章节。如果遇到喜欢的段落,你可以马上到博客、Facebook上引用、转载,添加评论,或者就这个话题与陌生人辩论。
  尽管目前一个电子阅读器还得卖好几千块钱,但是电子书却十分便宜。2009年9月15日,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发布了新书《失落的符号》,纸书和电子书同时出版。纸版定价29.95美元,电子版仅售9.99美元。在上该书的Kindle版销量已经超过了纸书的销量。
  现在,地铁里的忙碌人群手捧一本薄薄电子书埋头阅读,已渐成一景。美国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考虑使用Kindle来取代传统的教科书,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更是打算在加州的所有中学推广电子书作为教材使用。“电子书更轻便,更环保,”施瓦辛格说,“过去的纸质教材简直可以用来当哑铃用了。”
  虽然竹简和丝绢已归尘土,汗牛充栋早成往事,学富五车不过笑谈,但是谁不想要一本好书:字体精美,轻薄无比,却装得下一个图书馆,可以背着它去旅行。
  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客》、《三湘都市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