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的电脑已经被杀毒软件、防火墙、过滤软件等围墙层层保护起来,但谁也不能确保自己的信息仍然安全无失。兽兽门、伊能静电脑失窃案、马斌照、工行女……近来一系列的网络热点,无一不和个人信息的
虽然我们的电脑已经被杀毒软件、防火墙、过滤软件等围墙层层保护起来,但谁也不能确保自己的信息仍然安全无失。兽兽门、伊能静电脑失窃案、马斌照、工行女……近来一系列的网络热点,无一不和个人信息的泄露相关。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呢?
“网窥”无处不在
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公众对它的理解,很大程度可以归纳为一句名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意即只要躲在电脑屏幕后面,便可以换上虚拟身份,尽情表演。然而接连发生的诸多“门事件”以及“人肉搜索”,却越来越证明事实恰恰相反:今天,你的表演不仅有人在看,而且观众范围超出你的控制。他们不仅知道你到底是公狗还是母狗,而且知道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狗粮。更糟糕的是,他们都有办法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只要他们愿意。
伴随着开心网、Facebook等社交的风行,个人用户有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这使得“网窥”的对象早已超出了明星范畴。
在Facebook上发牢骚、骂老板,被发现后丢掉工作;在开心网上“买卖朋友”,玩到顶级后售卖账号,结果连同绑定的个人身份资料一同都泄密出去了;本来已经删除了在招聘上填写的个人资料,可是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照样将它还原;还有专门收集Twitter等微信息,整合分析出用户何时不在家,给小偷“上门服务”创造条件的Please Rob Me(请来偷我吧),虽说名称只是一个噱头,但它确实能激起我们对自己信息安全的怀疑:今天,我被“网窥”了吗?
2010年3月15日,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公布了《2009年中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测评报告》,其中显示,婚恋、招聘、电子商务等互联网行业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特别是网民最热衷的招聘网站更是龌龊。一些招聘网站将个人信息出售给一些培训机构,在分析求职者意向后,培训机构通过电话向求职者销售培训项目。
就算你是传统一派,不爱去这些网站凑热闹,但也不容易逃出“网窥”的“魔爪”。如今所有的网吧、绝大多数的单位,都在电脑上装了监视软件,我们的个人信息和一举一动,别人知道的可能比我们自己记得的都要详细。“成也网络,败也网络。”我们该如何躲避和排除隐藏在信息后面的“地雷”呢?
网络安全“必杀技”
在“网窥”几乎无孔不入的今天,如何验证自己的隐秘信息现在是否已经公之于众了呢?
请立刻打开Google、Baidu和Bing,搜索你的真名、网络常用ID和你的常用邮件,由此可以查看到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泄露出去多少。如果真如担心的那样,个人信息已经“广为人知”,应该立即致电网站进行屏蔽或删除。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被“网窥”的几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不被“人肉搜索”出来。
如果在这些网站上搜索不到个人信息,那么恭喜你,你的私密信息在网络上暂时安全,需要做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了。毕竟,网络的虚拟性让我们对陌生人不能缺少防备之心。尽量不要在社交网站填写过于详细的个人资料,尤其是出生日期、联系方式、收入水平、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以排除这些网站收集这些资料进行商业推广和诈骗的可能。《北京青年报》曾曝光在一个名为Ucl**的网站,只要支付一元钱,就可以随意查询9000万人的个人资料,而这些个人资料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第一大同学门户网站“中国同学录”。
尤其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不要公布真实邮箱地址。需要邮件验证时,尽量使用临时邮件地址,很多免费邮箱提供商都有这样的服务,临时分配一个地址,30分钟后自动失效,而当别名被意外泄露后也可以随时关闭。
不要轻易在网上加MSN、QQ或者SNS网站好友,设置它们的密码时,应该和你的银行卡密码享有相同的安全保障级别。因此,不要用自己的生日、电话等这些早已公开的信息作为密码。设置完成后,不要在电脑上自动保存密码,通过自己的记忆管理密码,永远是最有效的防丢失手段。如果担心记忆力不及,也可将密码记录在可信赖的密码管理程序中,例如使用密码管理器。
即使这些已经做到完备,也不能完全保证个人信息的万无一失。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很多网页中极有可能含有蠕虫、木马等病毒,能够窃取电脑信息,对计算机发动攻击,而微软的操作系统也常常会暴露出许多新的系统漏洞。因此,不要点击MSN和QQ发送过来的奇怪网址,不要轻信天上有掉下来的馅饼,不要打开陌生Email里的文件,更不要点击充满诱惑的网络链接。平时上网过程中,经常利用“上网助手”等软件的漏洞扫描功能,弥补系统漏洞,这是极为实用的系统补救方法。
牵涉到真金白银交易的网站更是网络安全的重点防护对象。请打开你的网上银行支付页面,真正的银行支付页面,地址栏都是以“https”开头,比普通的网页多了个字母“s”,浏览器右下方还有个小锁图标。没有这些标志的网上银行网页千万不要登陆。在淘宝买东西,一定要通过支付宝,确保不会财物两空。支付宝交易前,要设置网络支付的上限额度,这样,即使真的丢失了支付密码,损失也不会超过支付上限。
云计算:个人信息搬上网络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隐私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相关法律和制度长时间缺位,因此,虽然淘宝等一些人气网站承诺不会泄漏商家和买家的隐私信息,但是仍然存在法律和监管缺位的问题。
在保护个人隐私体系较为健全的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系列保护公民网络隐私安全的法律,不少企业为了规范自己不会侵犯用户的隐私,还专门设立首席隐私官(CPO)职位。
所幸的是,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目前已然在我国启动。然而,相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气喘吁吁的老牛不可能赶上飞奔的火车。就在这个“追赶”的过程中,网络技术本身则为网民保护隐私提供了希望,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模式日前已经流行开来——云计算。
以前,我们的一切操作、存储动作都发生在终端设备——电脑,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硬盘故障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漏。而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模式,它是依靠“网络”这种计算资源,帮助我们存储信息。用户可以把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文件都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然后用任何一台电脑通过互联网都可以访问到这些应用程序和文件。
如今,多家IT巨头都已经加入到“云计算”的潮流中来,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谷歌推出的Google Docs产品,它有着跟Word相近的编辑界面,用户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依靠这个产品新建文档,编辑内容,保存文件。如果愿意分享,你的朋友或上司直接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到。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电脑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或者泄漏的事件了。
云计算的本质,是把个人信息从电脑搬家到网络。如此,你将不再依赖某一台特定的计算机来访问及处理自己的数据,只需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的连接,就可以轻易检索自己的文件,继续处理上次未完成的工作。这对于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人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知名IT评论员Keso这样描述“云计算时代”:“将来我们买一台电脑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它可以上网。电脑本身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它要做的一切就是打开浏览器去访问互联网,让Web终端来实现一切信息处理和存储。”
等云计算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打开任何一台电脑,桌面上的图标不再琳琅满目,或许只有一个IE图标等待我们去点击了。
个人信息的网络化保全,使一种担心随之而来:“云计算时代”完全到来后,IT巨头掌握了几乎一切我们的个人信息和商务信息,这会不会是一种新时代的信息霸权?又是否会继续危害个人的信息安全呢?“这种担心并无太大必要。”Keso表示,在“云计算时代”,云技术并不具备排他性,在同时有几家供应商为你提供服务时,用户的选择性会加强,不会出现垄断局面。如此一来,制衡的商业环境会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资料来源:搜狐网、新民周刊、
中国电脑维修联盟网,何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