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窝里斗

有人说,汉字文化圈的“窝里斗”特色,是和汉字的“窝里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汉字的“窝里斗”现象,主要的是表现在笔画上:汉字不管有多少笔画,其外型是不变的,只能占据一格空间。虽然古人说要“不拘一

有人说,汉字文化圈的“窝里斗”特色,是和汉字的“窝里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汉字的“窝里斗”现象,主要的是表现在笔画上:汉字不管有多少笔画,其外型是不变的,只能占据一格空间。虽然古人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我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仍然避免不了被“拘束于一格”的尴尬。

在拼音文字系统里,比如英语,单词的长短,是根据字母的多少来决定的。简单一点的单词如in,go之类,占据的空间相当有限。长一点的单词如television,refrigerator,占据的位置也就多一点。而汉字笔画之多少不会影响占格,口和日,一和十,都是占据一格;鬻,纛,誊,黉等文字也是占据一格,那么多的笔画硬挤在一格里面,结果自然只能够是“窝里斗”了。你很难分辨里面的笔画到底有多少,它们到底是如何分排的。

在日语里,当单词用假名来表述的时候,具有拼音文字的特色;当用汉字来表述的时候,日语的汉字同样具有“窝里斗”特色。因为日语的假名书写是扩展性的,所以日语比较容易吸收外来语。也因此,日本文化比较容易接受西方的文明。

现代推行简体字使“窝里斗”现象貌似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近年来有人提议恢复繁体字,重新强调发扬汉字“窝里斗”的特色,或许也是一种“窝里斗”的惰性在作怪。

英语的特色是“窝外斗”,向外拓展空间,带动了西方的扩张性文明。汉字的书写特色是“窝里斗”,在固定的空间里做道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本色,带动了自我挤压的忍耐文化特征。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窝里斗”性格,是不是和汉字的这种书写习惯有关连呢?

叶迎春//摘自凤凰博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