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2010年实在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CPI高企,通胀风险加剧,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方方面面的难题考验着中国政府。2010年12月26日
温家宝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
2010年实在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CPI高企,通胀风险加剧,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方方面面的难题考验着中国政府。
2010年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考察,走进直播间与广播听众及网民对话交流。温总理以一如既往的诚恳态度,表达了工作的难度。对于房价调控,他坦言“现在看,落实的还不够好”。对于网友提出的物价进入“涨时代”的问题,他说:“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
这种真诚,来自总理对民生的深刻体察。这几年来,温家宝除了把各行各业代表直接请进中南海召开座谈会,还通过广播、互联网等方式直接与网民对话。这与他常吟诵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脉相承。
实际上,自从2008年温家宝的第二个总理任期以来,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上国内经济发展转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凸显,作为总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温家宝一直强调: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此次,“信心”也再次成为总理与民众对话的关键词。“我们一定能够使物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作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我有责任,我也有信心。”“经过我们一段的努力,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我有这个信心。”
(文/马浩亮摘自香港《大公报》,本刊有删改)
许月华“板凳妈妈”和她的130多个
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一米、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 “走路”的许月华,37年如一日地照顾福利院130多名孤儿,给予他们完整的母爱。
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的许月华,1岁时失去父亲,12岁时也去世了。就在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夺去了双腿。1973年,当地政府将许月华从农村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
福利院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让许月华深感温暖。看到福利院幼儿园里那些身体残缺、智力障碍的弃婴,她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学会走路,照顾这些孤儿。”
自从学会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
福利院离医院较远,就医十分不便,许月华四处学习病症疗法,渐渐成了福利院的治病“专家”。她的抽屉里,塞满了中草药,止泻的、退烧的,应有尽有。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37年间,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履历表“”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王力宏优质偶像从音乐中寻找力量
2011年上海新天地新年倒计时晚会,零点钟声敲响后,王力宏和中国达人冠军刘伟在独特的水上舞台上合作演奏了一曲《手牵手》,两位钢琴王子用真挚的音乐和歌声展现了生命的温情和力量。台下,王力宏钦佩地介绍伙伴刘伟,“刘伟才是名副其实的优质偶像、一个带给大家无限希望的偶像。”
通常,王力宏要向大家推荐他喜欢的艺人,会为他冠以“优质偶像”头衔。不过,在好多人心目中,入行15年、发行15张音乐专辑、参演10部电影、会5种语言和多种乐器、拥有美国伯克利大学硕士双学位、去年又执导卖座影片《恋爱通告》,却仍然像一个偏执狂一样埋头工作、奋力前进,这样的王力宏才是优质偶像。对此,王力宏说:“演艺圈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大家都在努力。”
音乐对王力宏来说,可能不只是一个梦想,它还是王力宏力量的来源,推动着他在不同的领域发掘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他的每张专辑几乎都在寻求改变,“我并不奢求人们能记住我的每一首歌,但希望人们可以看到我一直在变。”
“不管他做什么,他永远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好朋友“黑人”陈建州对王力宏的评价。
“我没有一个做偶像的目标,从来没有。可能有一些人想要把我当成偶像,但我是歌手、是演员。我觉得音乐要让人们产生共鸣,而电影要做得有意思,这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不够资格,不够成熟,但我不断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总有一天我会用更多的音乐或电影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王力宏说。
史铁生在地坛玩耍的孩子走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多年前,当史铁生写下这句话时,他早已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所以在2010年12月30日,人们企盼着新年,史铁生跟往常一样做完透析回家,感觉头疼得厉害又被送往医院时,他还安慰老伴说,没事。没想到,这却是他的临终遗言。31日凌晨,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距离他60岁生日还有4天。根据史铁生遗愿,他的内脏器官被送往天津一家医院,在另一个身体上得到新生。
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史铁生,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18岁的史铁生去延安清平湾插队,得了场大病,之后再没能站起来。正值青春年华的史铁生从此以轮椅为伴,后来他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无事可做,别人上班,他就摇着轮椅上离家不远的地坛公园。在园中读书,看瓢虫、蚂蚁,还有蝉蜕下的躯壳。“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明白生死,未必明白情为何物。有一回史铁生摇着轮椅出家门,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却见母亲仍站在院子里,望着他拐出小院的墙角。“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只希望母亲还活着。
之后的史铁生,一直以极其乐观的心态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并写下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诸多佳作,鼓舞了很多人。网友在悼念他时无比哀伤地说,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上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