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被删改的油画《开国大典》

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然而《开国大典》命运却异常坎坷,它数次被迫修改,其作者

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然而《开国大典》命运却异常坎坷,它数次被迫修改,其作者董希文也因而饱受磨难。

建筑学上的错误,

绘画艺术上的成功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党庆节日,中央决定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中央美术学院受委托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

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董希文曾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画作多次得到徐悲鸿等众多著名画家的好评。他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从开国大典摄影、图片资料里发现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象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艺术处理手法去选择画面构图。他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为了开阔视野,他把按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画面顿觉敞亮起来,展现出一个真正的泱泱大国的气象。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告》的激动心情。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一天,周扬等领导带董希文去中南海汇报,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当他们一起看到《开国大典》时,都很兴奋。毛泽东点头赞道:“是大国,是中国。”

《开国大典》问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这幅油画。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大量发行,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

油画上的人物多次

随政治而变化

作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化,《开国大典》这幅画被迫数次修改,这在绘画史上是少见的。

《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开国大典》中高岗因为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他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然而,1971年的又一次改动却使画家经历了身心的痛苦。“文革”期间,刘少奇被打倒,有人通知他去掉《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这时董希文已身患癌症,每天都要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同时还要服药、做化疗。在这种情况下,董希文对原画作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去掉了刘少奇,在刘少奇位置偏后一点的地方,把原画中露出半个脸的的形象改成了全身像。

“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著名画家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此画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已经去世,原作因在“文革”中有了很大的改动,难以恢复原貌。博物馆只好委托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存放在画库里。

《开国大典》历经风风雨雨的磨难,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它是特殊时期被扭曲的艺术和政治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明,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

胡博//摘自《文史春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