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十套有个节目叫《走近科学》。一般来说,科学类节目不容易办好,可是,这个节目不仅红火,而且在互联网口口相传。先举两个例子。例一:一个白萝卜种下去了,秋天竟变成了胡萝卜。全国各地的专家集体讨论
央视十套有个节目叫《走近科学》。一般来说,科学类节目不容易办好,可是,这个节目不仅红火,而且在互联网口口相传。
先举两个例子。
例一:一个白萝卜种下去了,秋天竟变成了胡萝卜。全国各地的专家集体讨论,调查了水源、肥料、土地、空气、天气,甚至种植方法。折腾出上中下三集。最后的结论是那哥们儿搞错种子了。
例二:一个村子,每天半夜三更都有怪叫声,全村人睡不安宁不说,还搞得人心惶惶。片子采访了一大堆上了岁数的村民,传说这里出没山兽,晚上就会进村扰民。出彩的是群众演员和音乐,演得惊魂,配得恐怖!上下两集。最后结论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
你懂的,第一类,大家当轻喜剧看,第二类,大家当恐怖片看。这两种电影类型恰是中国电影最没成就的,所以《走近科学》不火也难。——真的,我说这话,发自肺腑。
其实,我早就想赞美这档节目,搁心里很久了。天南地北,我们凭着《走近科学》,走近彼此内心。饭桌上,只要说起《走近科学》,那就跟吃火锅一样热闹。
用央视的语气来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走近科学》正是以它自身的风格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方法论啊。你看,一个男人到书店买书,问:《幸福的婚姻生活》在哪儿能找到?店员:噢,该书属幻想类,第一排。男人再问:那《夫妻相处之道》呢?店员:武打类,第二排。男人:那《理财和购房》?店员:这是妄想症,精神病类,第八排。男人:那《升官之道》?店员:司法犯罪类,在门口。
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想吃肉,记得不要买肉圆,那是面粉。你想看电影,别上电影院,因为你会看到广告集锦。你想好好学点文化,那么别上大学,因为大学已经没有文化了。
问题是,这么多年下来,事情呢,已经像西游取经,孙悟空突然叫道:师父,好像我们走反了!怎么办?回是回不去了,这个时候,《走近科学》将再次指导我们的人生:只要你保持住前面十分钟的神秘感,那么,即便最后一分钟露了底,也无所谓了。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们一朋友酒后驾车带我们上高速,在延安路被拦下来,朋友冷静地对警察说:车上坐着我领导。朋友那天刚好穿一带军衔的衣服,警察看看他的军衔已经不小,还是个司机,就放我们走了。
《走近科学》因此在民间有个别称,叫《走近大爷》。做人,就要学会装爷,装得够好,白萝卜就有可能变成胡萝卜。这个,难道不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吗?
方志晓//摘自2011年1月9日《东方早报》/
编辑意见
盛“装”时代,社会现实和电视节目一样,学会了“装”,虚张声势,哗众取宠。
主编意见
不管怎样,白萝卜都不可能变成胡萝卜,知道这个,就足够了。
您的意见
2011年第6期 “幕后”文章《请恕我无法感恩》
中国有句话“施恩不图报,受恩不忘报”,这话很有道理,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信条。同胞受灾,我们理应伸出援手;可是如果我们受灾,面对别人的帮助,表示一下感恩不也很正常吗?当然,如果“被感恩”那另作他论!(乡下玉米)
一曲《感恩的心》,唱了多少遍,每次听到内心都会充满感动,感恩的心,一定要是从心底自然流露。(小石头)
在媒体面前,感恩如同一剂猛料,它让感恩者内心的伤疤再次血流不止,让被感恩者扬名立万。(佳笑)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惠者”心中感受到“恩”才能有“恩”可感,如果失去了“受惠者”的认同感,所谓感恩其实就是“做秀”。(宽宝)
请登陆《·彩版》博客http://blog.sina.com.cn/qnwzcb或登陆青年文摘论坛bbs.qnwz.cn进入“互动地带”版,参与本话题讨论发表意见,您将有机会得到最新一期《青年文摘·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