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每一分钟◎文/俞敏洪一个管理专家对听众提出一个问题:一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答案自然是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比如一分钟可以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可以浏览一份40多版的日报,看510个精彩的广告
不争每一分钟
◎文/俞敏洪
一个管理专家对听众提出一个问题:一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答案自然是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比如一分钟可以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可以浏览一份40多版的日报,看5〜10个精彩的广告短片,跑400米,做20多个仰卧起坐等等。鼓励人们在一分钟内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节约每一分钟,自然是件好事。但这一表面上看似积极的问题和答案,实际上掩盖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大家产生一种急促感,像蚂蚁一样匆匆忙忙地跑来跑去,一心想着尽可能地多做些事情,却不再有从容的心态去做事情,尤其是不再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一辈子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并不在于争得每一分钟,而在于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涵有多丰富。
如果因为追求每一分钟的充实而迷失了一生,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曾经有一个人,因为偶然在地上捡到了一枚金币,从此每天都低头寻找,一辈子过去了,他捡到了几千枚钱币、几万颗钉子,还有数不清的纽扣——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过几个钱。等到他老去的时候,背驼了,眼花了,想直起腰来看一看远方的风景都不可能了。很多人对待时间也像这个人一样,争取了每一分钟的忙碌,却错过了一生的风景。
常大虎//摘自《家庭》2010年第22期/
完美爱人
◎文\马 德
一位老太太与丈夫恩爱了一辈子。
有人问老太太相爱终生的秘诀。老太太说,他很好,很完美。问的人笑了,说,老人家,您这不是美化您的丈夫吗?谁都知道,他脾气大,动不动就爱骂人。
老太太顿了一下,也笑笑,补了一句,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你们不懂,在我心里,他的缺点,从来就是完美的一部分。
一刹那,四座俱静。
那一天,听的人都感到很幸福。因为他们明白了,如何才能爱到永恒。
张维特//摘自2011年2月13日《今晚报》/
宝石
◎文/[巴西]保罗·科埃略
●编译/夏建清
一位智者在山中溪水里找到了一颗宝石。
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饥饿的行者,智者打开自己的背包,把食物分给他吃。
饥饿的行者看到了那颗宝石,请求智者把宝石给他。智者毫不犹豫地把宝石给了他。
行者离开了,为自己的好运高兴不已。他知道这颗宝石价值连城,他一生都可享用不尽。
但几天之后,他回来了,把宝石还给智者。
“我一直在想,”他说,“我知道这颗宝石有多么值钱,我还给你是希望你能给我更加值钱的东西。你能把这颗宝石给我,你身上一定有更为值钱的东西。”
卢坦//摘自新浪博客/
三只
●编译/李冬梅
三只飞到一支燃烧的蜡烛附近,想要探究火的特性。
一只首先朝蜡烛飞了过去,回来后它说:“火是发光的。”
另一只蝴蝶飞得离火焰更近了一些,结果烧焦了一只翅膀。它飞回来后说:“火是燃烧的。”
第三只蝴蝶飞得更近,消失在了火中,再也没能回来。它知道了它想知道的一切,但是它已经不能把它知道的一切告诉大家了。
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如此: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
(本刊原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