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杜拉拉吃什么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角是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子,大学毕业,而且长相不错,在一家外资企业摸爬滚打几年,历练成了一名“中产”,并且钓得金龟婿,有了理想的归宿。应该说,这是一本职场发达指南,也是一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角是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子,大学毕业,而且长相不错,在一家外资企业摸爬滚打几年,历练成了一名“中产”,并且钓得金龟婿,有了理想的归宿。应该说,这是一本职场发达指南,也是一本催人上进的浪漫主义小说。

作为一个平庸中年男,我曾经在书店奋力翻阅过这本书,遗憾的是,以我这么多年对社会的观察,我觉得书中描写的场景和我的认识有些偏差——杜拉拉还在办公室钩心斗角,一丁点儿属于自然人范畴的行为,比如吃喝拉撒睡,都没有,这让我大感失望。

直到把书看到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拉拉的第一顿饭终于和男主人公一起出现了。那是在上海,男主角王伟,开着汽车来接拉拉吃饭,并且给了一道选择题:东北菜、上海菜和日本菜,然后又全然不顾拉拉“喜欢炒年糕”的要求,自作主张去了一家东洋菜馆。关于这顿自助日餐,小说的全部描写只一句话,“环境不错,有三文鱼刺身”。

这本小说我只读到了这里,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到这时才开始组织一顿饭局——因为此时拉拉已经是行政部的“主管”,之前她似乎难以涉足这样档次的餐厅,而如果真实描写她拮据的饮食生活:泡面、煎饼果子、⋯⋯显然又不够励志。

真实的公司白领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单位旁边有一家著名小店,叫“五棵松”。每到中午时分,店里人满为患,两个大汤锅前排队的一多半是写字楼里出来的office lady,每人手里端着选好的原料筐子,淡定地等候自己廉价的午餐⋯⋯最多放作料时会轻声叮嘱一句:记得不要放蒜哈——这是写字楼的规矩。

冒(四川话,意为汆烫)菜的小二,在不大的操作间游刃有余地辗转腾挪,熟稔地数着竹签,报出价,将原料麻利地分类放入锅中的笊篱中。小二眼疾手快,既能让所有的食材彻底断生,又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肌理,通过火候保持材料应有的口感。出锅时,硕大的菜碗里,底层是鸭血、香菇、魔芋、豆腐,上层是毛肚、木耳、空心菜,最上面则是厚厚的一层辣椒。我喜欢这家的辣椒,不是很辣,但极香,一口下去,香味穿过抬头纹直达天灵盖。

饭桌是长条桌,姑娘们端着碗过来,算好了账,三三两两挤坐在一起,不一会儿就开始香汗淋漓,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她们说着琐碎家事、色迷迷的客户、纠缠不清的上司⋯⋯也说杜拉拉。“你说,徐静蕾从饭店打包的汤,还拿了饭店的碗,上面居然还盖了一层保鲜膜⋯⋯这也忒假了吧?”听的人有的附议,有的笑得花枝乱颤。

她们说的是和小说同名的电影,导演显然比小说更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主人公到公司门口换高跟鞋什么的。然而关于吃,那个大长脸男主角上来就撇着嘴说:“给我来点儿寿司⋯⋯”这是公司食堂?职工吃饭的艺术显然高于生活了吧?

穿着套装,在公司里混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杜拉拉一样的雄心壮志。像对面这些吃AA制麻辣烫的姑娘,享受着平民的美味,收获简单的快乐,不也挺好吗?

记得十多年前,最喜欢虎坊桥那家“小肠陈”,鸡毛小店,卤煮做得汤浓味厚,一碗小肠一小瓶二锅头,10元钱都还没花到,烦恼就早扔到爪哇国去了,那叫一个爽。店里经常能看到隔壁中央芭蕾舞团女演员,三两成群迈着鸭子步过来,和我们一样,一脑袋扎碗里,半天不抬头。偶尔坐起身,说声“师傅,再来点儿酱豆腐⋯⋯”凸露的锁骨和高扬的下巴,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中芭的女孩是世界上最美的,但又说不出原因。现在通过杜拉拉吃寿司这件事儿终于让我想明白了:原来,她们美,是因为她们不装。

下次,万一有个“杜拉拉”约我吃饭⋯⋯我看,就卤煮或麻辣烫吧。

赵昂//摘自2010年7月9日《新华日报》,漂人小鑫/图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