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10年1月,杨利伟著书《天地九重》,本刊节选部分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乘神舟五号绕地球14圈,在飞行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10年1月,杨利伟著书《天地九重》,本刊节选部分内容,揭秘他在飞行的惊险瞬间。
起飞: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火箭和总重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地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仪表板,手里边拿着操作盒。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
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要提前做好准备。但当时,国内没人有过坐火箭的真实经验,并不清楚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一看情况远不像训练中想象的压力那么大,心里稍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共振带来的痛感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闪光与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入轨,进入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克服这种,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而且即使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心里已经有数,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经过了改进,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这样能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
在飞船飞行过程中,外面强烈的闪光考验了我的神经。
飞船出了测控区,进入短暂的夜晚。我坐在座椅上,突然发现窗外特别亮,而且一闪而过。我当时吃了一惊,想:哟,这是什么啊?怎么会这么亮呢?
我拼命去翻数据,在飞船仪表板上一篇一篇地查,看看是不是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又趴到边仔细观察能看到的飞船表面,连铆钉都检查了一遍。使劲想,是什么会带来亮光呢?
在第三次进黑天之前,我早早就趴在窗户那里等待,贴着地面有一个光柱一闪,将瞬间照亮,又消失在黑暗中,我马上就知道了:这是地面上空的雷电在打闪嘛!找到原因,我不由松了口气。
我在太空还碰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什么也没发现。
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有许多猜测。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听着不像,直到现在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吃喝拉撒:非常感受
吃饭喝水在地面上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就变得相当复杂和奇特。吃东西都得闭着嘴,因为失重,所有东西都在飘,嘴里的食物也随时可能飘出来,“煮熟的鸭子飞了”和“送到嘴边的肉吃不着”,在太空一点都不稀奇。
为了适应太空条件,航天食品是特制的。种类有复水食品、冻干水果、复水饮料、罐头等等,几乎所有在地球上吃的东西都可以做成航天食品带上去,目前最受航天员喜欢的食品是榨菜。
当时我带上太空的航天食品挺多,有月饼、烤麸、红烧肉、八宝饭、榨菜等。因为神舟五号飞行时临近中秋,带上去的月饼比较多。
我午餐吃的主要是月饼、饼干和榨菜。月饼和饼干都做成了小块,可以一口一块。在上面吃饭有很多乐趣,我把小月饼扔起来,让它飘着,然后过去一口吞掉,我把饼干一个个排列起来,之后按顺序逐个吃掉。
虽然程序设定我有6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我只睡了半个多小时。我确实舍不得睡,体验太空生活,不仅对我而言,对任何航天员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能多点清醒时间就坚持住。
我是在飞行的第11圈睡着的,大约是地球上的深夜12点。
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睡眠,不受姿势限制,可以躺着,坐着,也可以站着,甚至可以倒立着睡。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则睡着后,会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要注意把自己的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到舱内的仪器。而且,在失重状态下,人睡觉时偶尔会产生头和四肢与身体分离的错觉。有资料说,国外曾有航天员在睡意间,把自己的手臂当成了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汗来。
我是在座椅上睡的,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好,很快就睡着了。除了吃饭、睡觉,人们比较好奇在太空如何上厕所。由于上天前采取灌肠、吃低残渣食品等措施,我两三天内都不会有“大事”。但小便还是会有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类似于“尿不湿”的东西,还有一个是类似医院的导尿系统。
由于我是中国第一个飞天的人,所以规定我不能脱掉航天服,即使小便也需要穿着。我尽量减少饮水,而且多做活动,让自己出点汗,以减少这方面的需要。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飞船返回,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像刹车一样。然后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靠近。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若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速度已经降下来了,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是一个20几秒的连续过程,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了……每次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就怕他们害怕。我回来讲了,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每一步都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在主伞完全开好之后,飞船以每秒10米匀速下落。这时候真是无法形容心里那个舒坦。
安全了!成功了!生命肯定没问题了!肯定可以完成任务了!
周海军//摘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
(字数:3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