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距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9月12日,美国2011年度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

9月12日,美国2011年度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历史上,共有300多人获得该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的“风向标”。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7年,由中国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旨在尽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1971年10月,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其抗虐作用达到95%至100%。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屠呦呦和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青蒿素为屠呦呦带来了极高声誉,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争议。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充分肯定了屠呦呦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他也认为青蒿素的研发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很多人参与并作出重要贡献。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