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电影,没有传说的那么好

什么样的电影最容易为我们所欣赏、赞美,乃至奉为经典?它们真的名副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受制于信息和选择面,或是源自明星的光环、情怀的放大,乃至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一些电影获得了超越其本身品

什么样的最容易为我们所欣赏、赞美,乃至奉为经典?它们真的名副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受制于信息和选择面,或是源自明星的光环、情怀的放大,乃至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一些获得了超越其本身品质的追捧。如果让时间拂去泡沫,有些影片或许能凸显出应有的色彩——当然,也是好电影,只是,没有传说的那么好。

《泰坦尼克号》(1997)

被时代拔高的爱情神话

这部由时代造就的“幸运电影”注定属于它的时代、历史和纪录。不过在当初的青春萌动和影片一起成为回忆后,再来品味,难免会有别样的体会。詹姆斯·卡梅隆成功地把一部原本凝重的灾难片开掘出了还算到位的社会学内涵,使得“泰坦尼克号”在某个侧面堪称浓缩人类现代社会的映像。那巨轮缓缓沉入冰海时带来的震撼,也许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唤醒了对时代沉沦的忧虑。

不过,直到今天,《泰坦尼克号》给予人的感动,仍然仅限于此。杰克和罗丝的要是没有“泰坦尼克号”这个宏大背景,顶多是一流行国产电视剧水平。片中的“人性化光辉”,灾难到来时临危不乱的小乐队、相拥而终的老夫老妻,也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常见主题。我们受震动,只是因为充斥“英雄史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普通人的关注。(图1)

《骇客帝国》系列(1999,2003,2003)

故弄玄虚的科幻哲学

提起《骇客帝国》,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无疑是酷。它停在空中的子弹、飞天遁地的、质地优良的皮衣和不苟言笑的表情,在1999年酷得不能再酷了。但《骇客帝国》后两部却显然没跟紧酷的变化。之前的成功元素被不停地放大——第二集成了超人片,第三集成了灾难片。开始时我们还有点为老外学“Gong Fu”沾沾自喜,可一路摔打到2003,呈现出来的就是星矢或者超级塞亚人了。

《骇客帝国》的第一集确实带点思辨色彩,但随后两集问题并没有深化,只是更加复杂。所以虽然后来它引发了影迷们无数的诠释,连神话、宗教、老庄和符号学都搬出来,但让观众脑袋飞速运转的不是它的思想内核,只是七拐八绕的剧情。(图2)

《勇敢的心》(1995)

无史无诗的砍杀动作片

在无数影片推荐榜里,如果限定主题与所谓的男性气概有关,这部几乎是必选之作。长相其实严重脱离当下审美的梅尔·吉布森也因为威廉·华莱士的临死之吼,永远地矗立在英雄的神圣祭台之上。作为一部古装动作电影,他是成功的,但是仅止于此。

吉布森的英雄成长史可以参考任何一部好莱坞主义电影,它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的主题,《勇敢的心》除了在场面和拍摄时间上占先,其实并不比乱炖的《亚瑟王》拥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除此之外,苏菲·玛索的王妃角色也对情节力量有很大的削弱,她的两次出手,完全逆转了华莱士的命运,但以她作为情节的转折点无非是强行嫁接一段英雄的爱情而已。(图3)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1995)

网络文化的胜利大于电影的胜利

《月光宝盒》上映时正处在咱们努力丰富网络生活的当口,大家想在虚拟世界寻找与日常生活有区别的感受,但又没有现成的网络文化积淀,周星驰电影对白的无厘头风格正好就能提供颠覆和自由,加上它还是个略带伤感的爱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选中了。

所以,《月光宝盒》在各大电影网站上被奉为经典很正常,因为那就是网络的地盘。但是抛开电影之外的因素,它也就那么回事。

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早就成熟了,《月光宝盒》并没有太多创新,而且它的很多表演近乎闹剧,角色们几乎总在吼叫,都快折回到诸如《济公》这样乱糟糟的片子去了。(图4)

《贫民富翁》(2008)

为励志刻意制造的巧合及煽情

《贫民富翁》仍然显出导演丹尼·博伊尔的老辣,叙事流畅、节奏轻快。影片展现的主角贾马尔从小到大在贫民窟的成长过程,细腻动人。

但为了制造一种励志感,为了将印度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理以大声的姿态讲出来,影片的故事编造得十分刻意。串起贾马尔各种成长经历的,是他为了爱情参加的一次电视竞赛节目。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每一个智力竞赛的问题都有一段巧合的闪回故事能让贾马尔成功回答。这种步步到达目标的设置,很能起到励志效果,然而太容易滥情。奥斯卡评委们选择《贫民富翁》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危机,这部主旋律的小人物奋斗史很讨巧。(图5)

《狮子王》(1994)

故事太单一,角色脸谱化

《狮子王》选取非洲动物为形象,主题是善与恶的较量、生命轮回、自然规律,加上悦耳的音乐,借助迪士尼公司的品牌与营销,当年上映时全球轰动,为此后的动画电影带来全新的营销视界与方法。

但本片的故事线条单一,人物设计的脸谱化十分严重,木法沙与辛巴就是高大全的代表,刀疤与土狼是恶的典范,鹦鹉沙祖和彭彭、丁满都是起气氛调节作用的丑角。如今这种分明的角色完全没市场,不论是《史莱克》式的恶搞动画,还是《飞屋环游记》式的温情,早开始注重人物性格设置的复杂多面。所以,今天看来,当年多少“过誉”了。(图6)

《》(2004)

成也特效,败也特效

从《少林足球》开始,周星驰愈发注重电影中电脑特技的效用,所以《》的视听效果一级棒。

然而,当技术给了星爷实现设想的条件,他的设想本身却变得稀薄了。回想星爷以前的作品,无论桥段多么荒诞不经,被津津乐道的依旧是其中鲜活的人。但《》在平衡功夫奇观与人物性格之时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搞笑成了特效功夫的生硬过渡,主人公蜕变成二流武侠片中的奇遇小子,街头混混脱胎为立地成佛的大师,星爷用《功夫》圆了自己的武术梦,但也从喜剧之王的梦中醒来。(图7)

《非诚勿扰》(2008)

无聊软弱的爱情小品

《非诚勿扰》有亮点的,大约只有《征婚启事》的灵感、的风景、舒淇的美貌、彭浩翔的分歧终端机,这些没有一样是冯小刚的。冯导在《甲方乙方》时可爱的睿智,在《手机》中对生活的嘲笑,在《夜宴》、《集结号》中对新类型的勇敢尝试,统统不见踪影。这是一部没有精气神的电影,所有的笑点软弱而且无聊。前半段的相亲,是以往冯小刚小品式喜剧的残羹冷炙,到,又开始不靠谱的抒情。就像人到中年,懒得运动,弄一身松松垮垮的赘肉在身上,再没有原先的活力和聪明劲儿。(图8)

《暮光之城:暮色》(2008)

细节得很空洞,浪漫得很没电

一部校园青春剧结合上吸血鬼元素,再加上藐视一切隔阂也要爱下去的雄心壮志,确实能给很多“浪漫控”致命一击,尤其是之前从来没人这么组合过。可惜“我不能爱你”、“我就是要不顾一切地爱你”等模式的对白,也不能让人看出半点细节突破。唯一有点特色的处理,恐怕只有爱德华他们家带着贝拉去山里打棒球,打了一半又开始打架的那场戏了,除了在地上干瞪眼,在空中乱抽搐之外,联合国开大会都会比它更有火药味。

《暮光之城》时刻标榜着浪漫,却把男女主角的爱情搞得似是而非。爱得突然,性格转变得突然。即使我们只把它当做低龄青春片来看,《暮光之城》依然不合格,一边是跃跃欲试的装傻,一边又按捺不住地用文艺的墨水给自己脸上画胡茬。(图9)

《疯狂的赛车》(2009)

遗失原味的

《疯狂的赛车》等于升级版《疯狂的石头》,上映后与《石头》一样好评如潮,但这些好评中多少还是带有对国内电影质量低下的不满情绪。

算上宁浩,总共八名编剧耗时近一年才将影片中几条线索组织清晰,至少在国内电影剧情弱智症完全没治的情况下,总算鹤立鸡群。宁浩以勤奋的姿态学习盖·里奇、昆汀、科恩等擅长的导演作品,也学得几分像。但他还没有学到的,是这些大牌导演电影中的神髓,这神髓有如一位影评人的话:“真正的盖·里奇式的电影,那种带着漠然而坏意的笑容、优雅又粗野的智力电影,才是被水泥森林养大一代的原味。”也只有这种原味,才能让一部多叙事黑色幽默片运转得格外有意思。(图10)

慕紫云//摘自《看电影·午夜场》/

(字数:3412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