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潜规则

饭桌可说是一个人生大舞台,酒、色、财、气皆在其中,也有很多为人熟视无睹或喜闻乐见的细节在里面。要(邀)吃替代语请客啊!晚上有时间吗?晚上没事吧?喝两杯去——坐坐?聚一聚?赶个饭局米西米西……饭桌现

可说是一个人生大舞台,酒、色、财、气皆在其中,也有很多为人熟视无睹或喜闻乐见的细节在里面。

要(邀)吃替代语

请客啊!

晚上有时间吗?

晚上没事吧?

喝两杯去——

坐坐?

聚一聚?

赶个饭局

米西米西……

现象

A.装帧

(菜单、Menu)的装帧总是和菜的价格有很大关联,自然是粤菜的最考究了,东北菜的最简朴。小吃店里的是塑封的,耐脏、防水、防烂。

B.

如果一个盘子里只剩下一块肉、一片菜叶或一根骨头,说明这个菜已经吃完了。在座的谁也不会觉得浪费,反而会很欣赏地望着这“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最后的“青螺”一般不会有人去动的,一来是不忍,二来若动了会很显眼,有些尴尬,三嘛,就是为留住这盘菜了。

C.剩饭

,也不能剩饭。难道菜的价值不比米饭高吗,这是什么逻辑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了那首“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诗的影响。如果这诗改成“汗滴禾下土、叶叶皆辛苦”就好了。

还有就是,以饭为主食、以菜为辅食,菜是为了下饭的,饭不吃完,那菜不是白吃了。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可以放到冰箱里来日继续吃,剩的米饭却只能扔掉。碗里的米饭是白色的,已经被吃者弄得五颜六色了,已经打上了吃者的烙印,是不能倒进饭锅里的。

D.打包

打包是个好习惯,问题是打了的包谁拿走。一个原则是谁付钱,谁来分配这些包,一般他不拿,否则显得这客请得不到位、不圆满。还一个原则是谁家近、谁单身,谁就拿上。

共餐制

国人喜共餐,不分餐,也不怎么设公筷、公勺。大家聚在一起,举筷伸勺。于是就裹在上,混进菜里。好心者替人夹菜,夹菜前还用嘴唇把洗干净,是何等恭敬。“非典”已过,心情好的时候,也就不顾那么多了。

设想如此吃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胃肠里经常流入一些他人唾液,虽说不致排异反应,至少也能引起胃肠生化环境的一些变化。为什么一桌上最高贵者总是第一个夹菜,就是因为这一筷子是最干净的,也就是最圣洁的。

若问国人何以能牺牲个人卫生而喜聚在一起吃一个盘子里的菜,自然有诸多原因。其中最根本的,莫过于特殊的伦理生态环境了。众多含了的嘴面对的这盘菜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这样的意象有些相濡以沫的意思。想一想,如果一个无名之辈曾经和部长同桌吃饭,说明什么?它说明,你很荣幸地尝到了部长的。更让你欣喜的是,你的口水也被部长给收藏到胃里了。

喝酒

吃饭离不开酒,甚至有酒可以不吃饭。中国人好喝酒,这种兴趣自东南向西北越来越浓,酒的度数也是越来越高。酒喝多了伤身,但很多人每饭必喝。菜可以不吃完,但酒必须干掉,这俨然是个礼了。

可喝的酒有啤酒、白酒、红酒和黄酒。啤酒喝来比较随意,白酒更适合正式场合,红酒像是情人间的共饮,黄酒有些怀旧的味道。相比较下来,只有白酒最适合中国人斗酒的性格,因为它是最烈的。饭吃得太多只引来饭桶的骂名,酒量高却能博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海量的美誉。

喝酒比起共餐来,更是一种献身行为,要付出更多的身体代价。但男人们还是坚持要喝,以体现自己是个男子汉并有一定的肚量。一不怕喝,二不怕吐。

喝酒还是一种内功比赛,一个忍者神龟运动,比的是容量,赛的是精神、意志品质。在饭桌、酒场上,有儒家的度,有法家的制,有道家的醉,有佛家的量。看这个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五脏六腑里却有着百家争鸣一样的热闹。喝什么,与谁喝,谁能喝,喝多喝少,喝好了吗,喝不够,喝倒,喝吐,喝回来了。有时是单打决斗,有时是过五关斩六将,有时是急急如小便之犬,有时又是弥勒佛一般俯瞰芸芸。

夏晴宇//摘自《社会学家茶座》,小黑孩/图

(字数:1654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