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姚明

“世界公民”:世界返给中国的礼物黄蜂的24号球员梅森在姚明身前抢到篮板球,姚明上去从他手里抢球,压倒了梅森。梅森站起来,红着眼推了一把姚明。姚的队友霍华德冲了过来,推开梅森。一时间,剑拔弩张。裁

“”:

返给的礼物

黄蜂的24号球员梅森在姚明身前抢到篮板球,姚明上去从他手里抢球,压倒了梅森。梅森站起来,红着眼推了一把姚明。姚的队友霍华德冲了过来,推开梅森。一时间,剑拔弩张。

裁判商量了一下,给了霍华德和梅森一人一个技术犯规,然后判姚明和梅森争球。

可当姚明和梅森面对面站着准备争球的时候,观众们突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姚明拍了拍梅森,似乎有些化解恩怨的意思。观众席上的记者叹了口气:多么善良的人啊。“霍华德因为帮姚明而被吹了技术犯规,姚明应该再凶点儿的。他这么一拍梅森,如果我是霍华德,绝对不会开心的。”

这是发生在2005年NBA赛场上的一个事件。姚明用自己东方的方式改变着。于是,当姚明和梅森撞在一起的时候,有两种理解撞击到了一起。这样的事情在姚明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

人说:“有一样的东西在美国媒体眼中很正面,就是姚明。”不仅是技术,这个很富朝气而且彬彬有礼、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年轻人让美国人“眼前一亮”。

“从中国到美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很少有人尝试做过我正着手的事情——同时成为美国和中国的一部分。”在自传《我的我的梦》中,姚明说道。

虽然面对记者是否准备成为美国的提问时,姚明也曾诙谐地说:“至少不是现在,原因很简单,我想现在看来做一个中国应该会更安全些。”

疯狂的溢美之词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姚明在成为中国品牌的同时,也是世界交还给中国的一个样板——样板。更多的人早已把他当成了“世界公民”,起码已经是中国和美国共同拥有的一部分,具有了“双重国籍”。

刚去美国时,姚明说:“如果我失败,我的同胞就会认为他们也失败了。有时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在罚球时注意到,自己的脖子都僵了……我的一生都在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到了后来的自传里,他却写道:“我也希望祖国的人民看到:一个人能够心中装着祖国,同时又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个人风采。”

姚明成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更是世界返还给中国的一个礼物。

他曾不止一次向关注他的人昭示:姚明已经美国化了。尽管如此,至上这一点对他来说并没有丝毫改变。“早在三年前,我就告诉姚要学会说‘不’,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这么去做。”恩师范甘迪感慨道。但是爱国掩盖不了姚明说真话的勇气:“每当我对充满信心时,最终收获的却是失望……我对国家队很失望。”这是2004年奥运会中国男篮惨败于西班牙之后,姚明的话。

姚明的形象连同他身后的辉煌故事似乎在提示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有着理想故事的可能性。他带给我们作为公民的安全感,无论是在美国休斯顿丰田中心、在上海卢湾体育馆、在北京五棵松篮球馆、在他发布评论的电视台前,还是在地震之后的初夏夜晚。

“商业公民”的公民外交

所谓“商业公民”,即在商业社会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实现公民的责任。在属于媒体和信息的时代,即使是一个有着足够号召力的明星,想要将号召力变成一种公众的精神资源,也无法离开一套完整的市场运作。

在姚明背后,有一个懂得市场策划的集体,从确定活动的名称、寻求合作方,到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活动前期的宣传推广等等,一整套计划环环相扣。他们是姚明及其明星朋友们爱心行动成功运作的关键人物,也是社会公益活动推广中,不可或缺的商业要素。

5月25日是美国国殇纪念日,当天举国政府机关、银行邮局、大型商号、学校诊所一律停业休息,让民众悼念为国捐躯的美国将士。与此同时,民间也安排了一系列体育活动,以丰富人们的假日生活。2008年的这一天,北卡罗来纳州的康科德六百里汽车大赛上,入场观众有18万,姚明来到现场,主持人这样介绍他:“在这一段时间中,他一直牵挂着他被困的四川同胞,为地震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无数人无家可归而心痛不已,他希望在场全体观众与他一起,为地震中丧失生命的灾民默哀!”

这一举动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姚明发挥了他“公民外交”的最大功效。

地震之后,姚明捐款,拍摄宣传广告,联系美国公司,呼吁他们为地震捐款。而5年前的5月11日,由姚明和上海电视台发起的“超级明星超级爱心——抗击非典直播节目”,3小时募得善款50多万元人民币和28万美元。

姚明去NBA及其与NBA相关的一系列成功运作,一直被人们称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而他在“非典”中的表现同样可以被当做社会学的经典案例。因为,它同样为亟需支持、亟需寻求解决之道的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姚明没有随意地将自己的名气和青春一起挥霍掉,他知道什么时候应当顺流而下,什么时候应当逆流而上,在明星、球迷、社会中间寻找一种良性的平衡互动。

上海平民史:

成名带走我很多

四川地震之后的一个夜晚,龟裂的街道、残破的废墟,一个青年从摆满刘亦菲海报、周杰伦海报、袜子、杂货的地摊上买了唯一的一张画像。素描仅有几笔,但很准确地勾勒出了我们熟悉的形象。

那是姚明。

他的形象使人相信,如果遇到什么不测,他会愿意和你一起坐在马扎上,在夜晚的灯下,忍受着蚊子,与你对聊。他所经历的身体伤痛一如每时每刻折磨我们的厄运。他笑的时候与大多数人一样可爱但不够漂亮,但你能够相信那些笑是真实的,而非在镜头前反复捏造而成。他曾在彼岸的国度拼争,与我们一样,经历着日常生活的苦恼与烦闷。

他的成长也与80后们毫无区别。童年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人高马大,却总受小伙伴欺负。

他成绩一般,小学一年级参加运动会才第一次投篮。但这一次投篮显然压力过大,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到一边。而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的“倒马桶”业余动作倒准确投进了。姚明尴尬得满面通红。

那时的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样喜欢枪,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甚至还对考古发生兴趣。他还爱做航模,爱游戏机。

这种平民气质即使在他成为篮球巨星后,也未曾改变:“我总想能融入平民中,成为另外一个小男孩、小青年或者只是个马路上的普通行人,去看场电影,购物或买电子游戏……我总希望出名,但我只看到了成名带给我的东西,而从没想到它也带走了很多。”

姚明有个梦想:“就是在我不打球的时候,想在夏威夷有个家,这将是一个我可以常常感受宁静的地方。除了在我的梦里,我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我有过这样的感觉,彻底的宁静。”

“我平生只跟一个女孩谈过恋爱,那就是我的女朋友,所以我决不会成为男女关系方面的专家。”姚明记得一家报纸采访他和穆奇·诺里斯时,问到他们是否有孩子。他们先问穆奇,但是姚明替他回答了:“当然没有,他还没有结婚呢。”“事实上,”穆奇微笑地看着他说,“我有两个孩子。”

姚明朴素,性格温和,你很难想象绅士姚明也会暴怒以致“横眉冷对”。

从2003年4月开始,作为中国男子篮球队签约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公司,在饮料瓶上使用姚明占突出位置的3名国家队队员形象。而姚明作为百事可乐形象代言人,并未授予可口可乐其个人肖像的使用权。于是,姚明认为可口可乐公司侵犯其肖像权,提起诉讼。

姚明这样说:“我毫不怀疑自己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视。国家队的比赛任务我无条件服从,我会参加国家队的各项重大赛事,包括训练。路遥知马力,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在肖像权的问题上,我只是维护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

尤蕊//摘自2010年1月14日《齐鲁周刊》/

(字数:3225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