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人者,仁也。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人就是仁,语言就是仁,就是文明,就是神性所在,不是工具。汉字不是“承载者”,它直接就是意义、伦理、道。汉字不是桥梁,它就是仁,就是存在本身。
汉字的“物理性的质料”,相当于拼音字母的那种东西,就是横竖撇撩点折弯钧,它们是汉字的基本构件。它们只是材料,只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汉字是用这些构件组合起来的一间间房屋,一个个独立的家,文明已经在场。它们与其他房屋之间的联系生成文化。汉字一旦成立,它就是自足自在的,不能被拆散;拆散,汉字就不存在了。拼音可以拆散,重组其他的音,指向新的意义。拼音是开放的,线性发展的。汉字是封闭的,守成的,这影响到文化的不同方向。
人之初,性本善。汉语是善的语言,是感激“天地之大德日生”的语言。善是汉语的神性、方向。文明不是真理的发现,文就是明,就是真理,就是道在其中。善不是相对于恶的概念,善就是仁,就是文。不学诗无以言。文就是仁、善本身。
汉字,一方面是德。是对“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感激,是神性。一方面也是天地无德。天地无德,汉字少有是非判断,它止于至善。是非价值判断是在语词关系、在上下文的场中呈现的。大多数字指示的都是某种状态,“恶,过也”(《说文》),而不是僵死的概念、结论、意义。善,吉也。吉,善也(说文),并没有说出善的概念、定义。肯定存在着这种状态,但只能在场域中才能比较出来,在上下文中意义(褒义或者贬义)才出场。字在语言的场域中变易出不同意义。字不易,易的是意思。六十四卦,但可以变易出万象大千。
(朱大可摘自2010年4月21日《晶报》)
(作者:)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