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们确信大师将要仙逝后,就希望为大师办一个相称的葬礼。
大师听到此事后说:
“用天空和大地做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做我的陪葬,而且,所有的创造物都要护送我到坟墓——我还能够希望有什么比这更加隆重、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葬礼呢?”
大师请求不要将其埋葬,但弟子们不愿听从他的话,反对的理由是他会被野兽和禽鸟吃掉。
“那么你们一定要把我的棍棒放在我身边,这样我就可以将它们驱赶走。”大师笑着说。
“这怎么可能呢?你到时已经没有知觉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被野兽和禽鸟吃掉也就没有关系了,不是吗?”
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
赵玉明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坐落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是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为了证实无法走出大漠这个说法的真伪,做了几次试验。他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斗星。
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阿古特尔,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的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阿古特尔作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智慧的亚马孙植物
佚 名
亚马孙流域的植物种类繁多,居全球之冠,事实上,植物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并不好,它们必须接受一年一度的洪涝灾害,努力长高,才不至于被洪水淹没窒息而死。
成年植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它们的后代来说,就是致命的了。
那么它们是如何让自己的“后代”逃过洪水的围堵,健康茁壮地成长的呢?
首先,母体植物必须让种子远离自己,到更有利于生长的地方落地生根。其次,需要有一种外力来帮着运送这些种子。
母体植物决定把这个运送的任务交给丛林里的各种动物,因为它们四处游走,能带着种子找到一个适合它们生长的“新家”。
为此,那些在白天产籽的植物母体,绽出五颜六色迷人的花朵,释放浓烈的香味,把蝴蝶和蜂鸟等吸引过来。
为了让动物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母体植物们还要不计本钱,耗费体内大量的能量,奉献出美味丰腴的果肉。
同时,为了防止种子也被吃掉,植物们在种子里分泌一种毒素,味道非常不好,这样动物们就不会吃下种子了,而是把它们装在肚子里四处走动,通过排粪或其他方式放下它们。
夜间,只有越大越明显的事物才能吸引蝙蝠。因此,在夜晚开花产籽的植物们便使劲分泌体内的能量,尽量让花长得大些,再大些,以方便被发现。
来年,当洪水退去后,这些被动物散播在各处的种子,将继承一片崭新的亚马孙大地。
(作者:陈荣生等)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