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真的非吃不可吗?
其实说起来惭愧,吃鱼翅的风气确实源于咱们中国人。鱼翅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海参和鲍鱼合称为中国四大“美味”。但中国人这个饮食传统的背后,却给鲨鱼这种海上霸王带来了灭顶之灾。庞大的市场需求和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使得世界各地的渔民争相捕杀鲨鱼,供应给世界各地的华人。仅香港一个小地方的供应量,就占全球鱼翅进口量的52%,每年平均进口4000至5000多吨鱼翅,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年捕杀7300万条鲨鱼。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鲨鱼凶残吃人,我们吃它们的鳍,又何来残忍一说?事实上,鲨鱼哪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每年被鲨鱼咬的人不超过10个,而被人咬的鲨鱼却至少7000万条!当你知道鲨鱼鳍是如何活生生变成你碗中丝丝晶莹的鱼翅羹后,你或许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凶残。
优质的鱼翅,必须是从活生生的鲨鱼身上割下来,所以渔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捕捉到活的鲨鱼后,先是测量,开始切割鱼鳍,从最大的背鳍开始,然后是胸鳍、尾鳍,有的连鲨鱼体内的内脏都不放过。当鲨鱼身上珍贵的鱼鳍被割掉之后,渔民们为了有更多的空间存放鲨鱼鳍,,便把还在挣扎的鲨鱼当成垃圾一样,重新抛进海里。鲨鱼是海洋生物里生命力最顽强的,所以并不会立刻死亡,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待在海底,要么被其他鱼类吃掉,要么就经过四到五天把血流干,或是活活饿死。
如果说拒绝吃鱼翅被越来越多环保主义者提倡,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远在匈牙利的无数命运悲惨的鹅,又有谁会为它们鸣不平?
鹅肝是法国大餐中的顶级美食,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昂贵的价格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是法国却不是鹅肝生产的第一大国,因为其残忍的生产过程引起了法国国内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因此拥有悠久养鹅历史的匈牙利就成为生产鹅肝的第一大国。鹅肝的生产过程到底有多残忍呢?估计看过的人再不会对这个美食那么趋之若骛了。
一只出生在匈牙利的鹅,一生中只能过几个小时正常的“鹅生活”。它们出生没多久,就被当地农场主认领回家,开始悲剧的一生。开始的12个星期,幼鹅被挤进小笼子,铁栅栏外只露出一排排脖子,固定在专门训练颈部肌肉的架子上。农场主每天增加喂食量,努力把小鹅的胃撑成一只面袋子。等小鹅的颈部肌肉和肠胃都练得跟钢铁一样坚强,真正的酷刑才开始。每天早中晚三次,农场主会把一根20~50厘米的铁管,直捅进鹅的喉咙深处。12公斤玉米和其他饲料的混合物,就从这个管道填塞到成年鹅的胃里,来不及消化,又是下一顿。即使不想吃东西,它们还是被逼进食。
这些鹅除了嘴巴、喉咙受伤,还必须每天忍受胃痛、脚痛,终日生活在不能动弹的笼子里,就连看一眼天空或河水的机会都没有,直到18天以后,一副比正常鹅肝肿大6~10倍的脂肪肝培育完成。只有这样病态肥胖的鹅肝,被小心翼翼、毫无破损地取出来烹调,才能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法国顶级鹅肝美味。少许一点破损的鹅肝,只好被碾碎制成鹅肝酱,价格当然也下降许多。
一只鹅悲惨的一生,换来了绅士淑女们烛光晚餐中的一道美食,不知道他们谈笑风生之问,有没有听到盘中鹅的悲鸣?
人类对美食的构思从来都是源源不绝,在改进的过程中,已经有许多不被人道主义接受的残酷美食被淘汰或被禁止,诸如熊掌猴脑之类。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食用比自己低端的生物,是食物链的一环,在食用的过程中想法满足自己的味蕾也无可厚非。但用某种极端的方式以满足一时的口舌之快,真的有必要吗?特别是一些传统的顶级美食,并不见得对人体有益,比如鱼翅这种高档美味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长期食用鹅肝容易造成胆固醇过商。当这些真相暴露在你眼前时,即便它们再高级,你还吃得下吗?
(作者:王 卉)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