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圈子里,成功者较多。最近渐渐发现,这些朋友中的中国人,虽然大多和我一样是博士,但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在业余习好上越来越不相同。
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最近他抱怨自己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大场合多,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我接触的国内同类型朋友,大致如此。
另外一个在美国的朋友,最近则刚刚完成一次长距离自行车比赛,在夏日里奋斗十个小时以上。我听罢吃惊不小,过去可从来没有听说她有体育的嗜好,如今怎么变得这么“极端”?这一切,大概都是入乡随俗。
这就是我的生活氛围。我工作和生活的地区被列为当今世界的“精英城市”。所谓“精英”,一是高科技集中,一是文化前卫。“文化前卫”就包括在新经济竞争中的成功者特别喜欢从事极端体育。为什么会如此?美国的新经济技术含量高、竞争性强,需要年轻人的精力和开创性。在硅谷,极端体育就是一大时尚。在这里,四十多岁就显得老了。所以要不停地证明自己,在马拉松式的竞争中就需击败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总之。成功意味着奋斗,意味着“过程”。你的整个生活格调,都应该体现出你正在这种奋斗过程中。因此最近美国的生活趋势是:骑车渐成了中高产时尚,高尔夫则开始在劳动阶层流行。
在中国则是另外一回事,成功意味着坐享其成,成功者仿佛都进入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成功者的文化,以享受为上。比如到宴会上“吃香的喝辣的”,去捏捏脚,或者打打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高尔夫,觉得自己很“上流”。一些豪华的会议往往提供这种服务。骑车反而成了很土的生活方式。白领早衰,居然成了个社会问题。
个人嗜好按说属于私生活的领域。不过,阶层的群体个人嗜好,则多少反映了些我们社会的风貌。创造性社会讲究奋斗,讲究超越自我极限,着眼点不在于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在于你未来的潜力。寻租的社会则讲究卡位、站队、等级、关系,进而个人嗜好重在显示你已经拥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会资源。所以,我为中国的精美阶层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
(作者:薛 涌)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