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导致全国1/4的工厂倒闭,数百万人无家可归。1933年12月8日,美国政府开始实行联邦艺术计划,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这个计划生动捕捉了大萧条时代美国人的现实生活景象和未来理想蓝图。
↑《地铁》 在这节大萧条时代的地铁列车上,乘客气氛颇显落寞。
↓《美国的某个地方》 画家赋予女孩特别的含义,女孩坚定的眼神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希望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身边的某个地方。
↓《第三大道》 街上萧条一片。
今天,当我们面对眼前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时候,如何来抚慰稍显惊慌的心情,平稳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也许可以通过这些画作,看看70多年前在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美国人在做什么。
↑《在工程振兴局的艺术家们》 贫困失业的艺术家们在政府的保障下自由地创作,为日后美国艺术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尼苏达北部矿场》 工人站在路边等待接他们回家的车。偌大的矿场,稀少的工人,大家无事可做。
↑《出租屋》 这幅画被美国罗斯福总统夫妇选入白宫。摇摇欲坠的出租楼是洛杉矶城市贫民们的家。
↑《扛锹工人》政府“工作救济计划”雇用的工人收工了。不论贫民还是中产阶级,他们都在一夜之间丢掉了工作。
↑《明尼苏达州的乡村小路》 乡间的小路寥落静寂、人烟稀少。
(李婷摘自2009年
5月8日《青年参考》)
(作者:)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