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心态下的复读怪圈

多数人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或家庭的命运,而有些人的想法更具体—通过高考实现上名校的梦想……因此,每年高考一结束,除了自然形成的高考落榜生选择复读之外,还有不少的高分考生或者上线考生也走进了复读班。一项调查表明,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往届生,占28.6%。日益增加的复读生,又会造成相当比例的应届生不能在当年被高校录取,被动地成为下一届的复读生,复读的怪圈在一轮一轮重复下去。
  “复读圈”中的怪现象近几年来的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广东高考考生选择复读人数为5万人左右,2007年上升到8万人,2008年人数超过10万人,占当年高考考生总数的18%。
  记者在广州多家复读学校走访时发现,招生现场十分火暴。“现在的情况比前两年要好很多,最近一段时间,电话和上门咨询的考生不断,还有很多从广州市外赶来的。”对于复读怪圈的形成,华兴文化培训学校教导处彭主任表示,“任何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
  落榜考生选择复读,自然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许多被录取的考生也选择了复读,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被志愿学校录取的考生。
  广东省招生办一位负责人分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3个原因:有些中学为追求表面上的录取率,要求所有考生都填报专科高职志愿;有的考生本科落选后,虽然决定要复读,但还是填报了专科高职志愿,似乎拿着录取通知书去复读更有面子;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报考院校的收费标准、办学条件、专业设置等情况并不了解,等收到录取通知书或前去报到时,由于录取院校不适合自己而决定放弃。
  该负责人指出:“被录取考生不报到,造成的资源浪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学生不报到,就意味着白白浪费了一个宝贵的招生计划,也意味着占掉了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再则,广东省的高中教育资源并不富有,可以说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大量的复读生涌入,势必使第二年的高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盈速教育网首席教育咨询专家邱健仕认为,这场关于学生录取不报到的争论,其核心是“教育以何为本”。现在知分填志愿,对学生来说依然像一场赌博,第一志愿落空,第二志愿往往就成了摆设,优秀学生一下子被扫入二流院校,考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恰如其分的选择。
  “考高”,折射社会利益博弈
  在2008年广东省的高考状元中,物理类总分状元杨开是第二次参加高考。2007年他以634分的成绩与第一志愿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心有不甘的他决心复读一年。这一次,他终于以692分的高分如愿以偿。2008年,随着各省高考状元的出炉,人们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贵州、山西、陕西、黑龙江省的文科状元均为复读生,重庆、吉林、黑龙江、辽宁的理科状元是复读生,黑龙江省的四个高考状元中就有三个是复读生……而且,据报道,这些状元在第一次高考中的成绩并不差,大都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而选择复读。
  高分复读现象又一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还是“考高”,越来越多的同学和家庭满足的并不仅仅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暨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秋枫认为,“考高”热的形成其实折射出当前的社会心态。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考高’热逐年升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考上大学有书读,毕业时就可以找到较满意的工作。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档次低的院校毕业生就业时明显处于劣势。所以,以前的“考上大学”逐渐演变为“考上好大学”,甚至极端到“考上北大、清华”。
  记者采访了多所复读学校和教育机构后发现,那些本来基础较好,平时成绩相对较高,志在进入一类高校,但由于考试出现意外失误的考生,再搏一年,成功率较高。但是,对于原来基础较差的考生,复读的结果普遍并不乐观。而复读生中以复读一年的为主,复读两年的只占10%。这其中有80%的学生成绩上升,10%的学生成绩持平,也还有10%的学生成绩下降。
  由于公办学校的退出,2008年民办复读学校纷纷扩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地区开设高考复读的民办学校上百家,广州地区接近30家,其中近1/3是2008年新办的复读机构。与此同时,复读学校纷纷提高了学费,仅以广州为例,大多数学校普遍提高1000至2000元不等,万元学费几乎成为基本起点。
  “每个复读生复读一年,至少需要花费3万元。”一位对复读市场颇有研究的人士说,“仅广州市,每年的复读市场就超过3亿元。面对这么大一块‘复读经济蛋糕’,谁都会动心。”
  复读不应成为社会化心态在高考两个月之后,李桦再次回到了教室。从课桌上两堆半尺高的复习资料里钻出头,喝上一口水,李桦又深深地埋进书堆之中。虽然她接到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但最终还是选择复读。李桦说,看到同学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自己不服气,“关于复读,其实大家现在都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今年没有发挥好,第二年再冲刺,我们现在高中越来越像四年制了。”
  其实不仅仅是高考,考研、考博、考职称,甚至考公务员都已经成为很多人“不成功,不罢休”的人生追求。马秋枫指出:“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并不可取,现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复读心态,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和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造成的。”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许元纯同样认为:“关键就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与学生们利益相关、行之有效的考查机制。今天的高考、考研、考公务员,包含着太多的功利因素,分数几乎决定了一切。当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在人才的选拔机制上却依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林杜摘自《新一代》
  2009年第9期,黎青图)
(作者:孔令源 翁蔚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