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人卡尔·华伦达几乎每一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市闹区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摔死了,令人不可思议。
后来,也是走钢索名人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因为那次有个重要的人士到场,是一场十分重要的表演,他在赛前不断地说:“我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然而就在他“一定要成功”的念叨中,他却没有获得成功。这个事件不仅仅成为轰动一时的娱乐圈事件,也成为心理学家手中最著名的实例。心理学家阿隆在此之前提出的“目的颤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华伦达心态”的产生原因。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雷蒙·阿隆(R.Aron,1905—1983)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目的颤抖”是他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之一,但却具有很现实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指导作用。阿隆用来论证这个心理学概念的试验非常简单:在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阿隆简洁明了地概括为,“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在实验课上,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手能够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足球场上,你越是想进球,你的脚越是不听你的命令。越是想考出高分的科目,越是想亲近的异性,往往都因为目的性过于强烈,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梦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目的和目标,这是让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原动力。但是,如果太看重结果,并且和自己心目中早已准备好的标准进行比较和衡量,一旦略有偏差都会让自己在心理上感觉到不满足,甚至悄然自责。于是,目标成为了束缚手脚的沉重负担。
你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当出现“目的颤抖”时,我们需要努力做到放松自己的心态。吃你喜欢的东西或者听一会儿你喜欢的音乐,做做运动也不错。因为越是细小的事情,越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注意力转移,“目的颤抖”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冷顺子摘自《青年心理》
2005年第9期,侯海波图)
(作者:楠 子)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