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松绑”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
也许你正经历着难以排解的心理困扰,内心在独自挣扎,可能是人际关系,可能是找工不顺,可能是情感受挫,也可能是孩子的问题……但你可以握住一双温暖的手。从本周起,本报与成都蓝色港湾心理咨询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以及一些专业的心理师合作,开设《一点心语》专栏,间周刊出,我们会尽力给你提供帮助,为你的心灵“松绑”。
有任何心理困扰,请拨打心理陪护热线(028)86968427,或者电邮至scncrb@yahoo.cn。
《一点心声》首期之作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疏导。
成都蓝色港湾心理咨询中心的临床心理专家朱文波将农民工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成了六种类型,每一期会详谈一种类型,并提供心理疏导援助。
类型
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有资料调查显示,68%的农民工平时感觉孤独。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孤寂心理。
小王很清瘦,个子不高,在成都一家火锅店做传菜员。
小王快30岁了,还没找到对象。生存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即使现在他都无力租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屋,每次找工作,不得不把目光放在那些能提供食宿的单位上。
他干过推销员,都说销售是拿提成的,这样致富快。招收推销员的公司也很多,当他真正学着销售时才发现,能招他入伙的是没有什么门槛、凭业绩吃饭的公司,这类公司都有一个特点,流行什么,他们马上就能生产什么,通常公司自己也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要卖出来的一堆杂七杂八的物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勤奋并不解决问题,这些产品都很难推销出去,还要倒贴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一个公司混不下去了,一两个月换一份工作,对他来说也很平常。
来成都近五年,他觉得自己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即使跟家人都懒得通电话,理由是省电话费。其实他内心对家人有抱怨,怪自己命不好,家人没本事;现在的小王极易发火,同寝室的人要是坐在他床边,他会毫不客气地喊别人滚开;传菜时,若是客人说话不友好,他常常有将红油滚汤兜头给他浇下去的冲动;这把年纪早该找女朋友,不能说自己没有渴望,但娶一个农村媳妇,他又不甘心,他已经习惯城市女孩的做派。他知道自己开始变得冷漠,不敢让人接近,尤其是女孩子;他也很难和别人目光接触,和人一对视,他内心会有一个激灵,肌肉紧绷,下意识地握紧拳头……他发现自己在这个城市很多余,没有多少未来可以畅想。
小王的生存状态是部分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缩影。他们带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和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但竞争的强度却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共性是文化程度不高、思维方式单一、视野狭窄,这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起点比较低,只能做较简单的工种,相对报酬也较低。而因为简单劳动的可替代性,他们又可能最容易招致不公平对待。
主人公的心理症结在于,对生存的严峻性估计不足,这导致他在挫折中遭遇更大的失落感,打击了自信。
所以劝告即将进城或刚进城务工的人们,首先要在思想上降低希望值,不要一门心思想着短时间挣大钱。要结合实际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点,找工作的前提是看看自己能否胜任。
第二是归因不当,以局部环境中的感受代替全部的城市认识,使小王产生了扭曲的社会认知,放大了负面的感受。
小王经历几次上当后,觉得身边的人都很难相信,他对自己适应城市做了心理上的调整,他认为人和人之间是冷漠的,所以对同事不友善、对客人不耐烦。而实际上任何人都离不开人群,越是状况不佳,越是需要彼此的温暖和彼此扶持,他封闭了自己,也拒绝了别人。
第三,长期压抑的心态,使他患上社交恐惧症,对周围的人事有广泛的敌意。
这种敌意是危险而可怕的,一是让自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二是容易用冲动来解决突发事件。当你感觉四面是敌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心理状态必然是紧张戒备的,焦虑的基线会比普通人高出许多,这样长期的消耗,会带来心理和生理上更大的负担。
自卑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可怕的是想要掩藏自卑,那是断送了自己成长的机会。建议小王要学会向身边的人微笑,从同事和室友做起,同时向朋友袒露心声,友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也可以寻求公益的心理热线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样能给他具体的脱困指导;知识的欠缺是大多数农民工的软肋,所以,坚持理想和坚持学习是最重要的态度,它能帮助人在五光十色的环境中不迷失,不随波逐流。有很多职业短训班能教给你基本技能,然后再找机会系统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