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格在心理学史上是唯一建立在几个不同的范式之上的领域。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就该领域的新近动态做一概览与述评。
2 人格心理学经典范式的地位及新进展
心理分析、特质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近年来,这四种范式都已扩展了各自的领域。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是新繁衍出的范式。
2. 1 心理分析
在众多的反对声中,心理分析的范式已经由轮椅上的沉思进化为一个实证的研究领域,尽管各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很大区别,但都承认,意识外的想法对行为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由于预示了当前认知的平行分类加工模型也开始受到认知心理学家迟来的信任,概念化的行为和意识被视为无数独立操作的大脑子系统的正在进行中的加工活动折衷的结果。
2. 2 特质范式
2. 2. 1 特质争论的结束
人与情境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如今,尽管对每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依然存在分歧,但争论已趋于平息,行为是特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的观点逐渐取得了共识。
2. 2. 2 大五因素
大五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格心理学长期以来概念和构想过多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作为人格心理学的通用概念,外倾性、神经质、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其他许多人格特质、行为和社会结果存在相关( McCrae & Costa 1999) 。大五因素甚至被作为任何新的人格构想必不可少的参照点。
但得到普遍运用的流行的大五因素仍然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大五人格量表在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内在相关,当神经质被重新命名为情绪稳定性时,五个基本因素全都存在正相关。第五,五个因素并没有包摄人格的全野,尽管几乎任何人格建构都可以由大五得到反应,但却不能从大五中分离出每一个人格构想,大五虽然充分体现了人格的静态性,但却未能涉及到人格最富魅力的动态性。第三,最根本的缺陷是,大五人格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假设,五因素得自于因素分析,是在没有理论前提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得出的,五因素模型到底是什么,仅仅依靠五因素并不能理解人格。
2. 2. 3 理解个体差异的其他途径
在人格特质和大五因素研究之外,人格的个体差异研究的其它的一些主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第一,根据故事法尤其是纵向资料来研究人的整个生活;第二,典型的人格方法出现明显的复苏;第三,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特质方法产生并繁衍出一个新的范式―――人格的生物学范式。
2. 3 行为主义范式的新进展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近年来由罗特等所倡导的社会学习理论已进化为班杜拉等所倡导的“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99) 。Mischel 受认知的平行加工模型的影响,发展
了一个“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其首要目标是把认知概念置于人格心理学的中心, 这与其前辈把认知概念从心理学中删除掉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4 人本主义范式的新进展
近年来人本主义者不再批判主流心理学的狭隘想法和科学价值,但自身却因为无休止的争论而陷入了低谷。然而它对人格的主观主义的一些解释对社会认知的方法却具有直接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理解一个人的唯一途径是现象学上的,即通过理解他或她关于现实的特殊经验来进行”的主张成为日益活跃的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