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

计算机网络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种新型的技术工具与思维工具,正在对人类的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产生无法预计的影响。任何一位有着敏锐的研究视野的心理学家都无法忽略网络对当前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深刻影响。其中,随着研究者逐渐由仅仅关注互联网的人机交互问题到开始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Kiesler et,1984;Joinson,1998)。那么,何谓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呢?其原因何在?网络去抑制性行为又具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对其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心理学界、教育界以及IT行业更多研究者的注意。


一、 去抑制与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抑制”指的是个体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对社会情景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以及在乎他人的评价等种种现象。与之相反,“去抑制”则值得使个体更少得受自我意识的约束,更不在乎他者的存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在网上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去抑制性的特点,如在网上更易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部容易说的话,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更容易表露自己的人格特征甚至相应的弱点。针对网络行为的这种特点,研究者将其称之为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而表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的行为则将其称之为网络去抑制行为。


大量的八九十年代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如Kiesler等人早在1984年所作的经典实验,即证明人们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更容易互相攻击。Walther等人也指出,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更多的涉及到自己的深层次问题Joinson(1998)对网络问卷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网络环境当中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揭露水平;他的另一项研究(Joinson,1998)也表明,病人在网络沟通时,也倾向于说出自己更多、更具深度的症状。


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具有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最初互联网尚不发达,仅具雏形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网络交流中的攻击性。当一名新手迈入一个新的网络社区当中时,参与者互相指责、辱骂的火爆场面往往会令他大吃一惊。西方一个用来描述这种场景的新的词语“Flaming ”几乎可以说是与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这种行为相伴而生。为什么人们在网络沟通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呢?如同Wallace(2001)在《互联网心理学》中所描述的小约翰一样,即使攻击行为的主体是一名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老实人。难道情景的作用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吗?类似的问题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


然而,这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以至于一谈到去抑制即将其等同于攻击性行为。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实质上,“抑制”与“去抑制”的对立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属性于自然属性的相互对立。两者之间的对立可以说是现代性社会许多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的最终源泉。尽管如此,它们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优劣之别。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两者是相互辩证的存在的。同样,在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与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天人合一”的观点看来,它们是完全可以和谐并存的。同时Lea等人(1992)发现,实际上在网络沟通中,涉及到攻击的内容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而是低于5%。因此, 近期研究者不再单独强调攻击性行为,80年代初Kiesler等人的实验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今天的网络去抑制行为更多的是指与现实生活情景相比较,人们在网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的行为。除了人们常常提到的网络攻击性行为之外,还包括其他种种另类的网络去抑制行为,如以上所提到的过度的自我暴露,以及收集过多的信息甚至以往在现实生活中为道德规范所限制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等。同时,网民的个人主页上充满的过度的自我信息等等也被视之为一种去抑制行为。


这样一来,才能够获得对去抑制性行为的全面理解,而非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违背现有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加以鞭挞。事实上,在下文中,我们也将发现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乃至法律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去抑制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针对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早期的研究者多从社会线索理论(或者相类似的社会场景论)角度进行探讨。近期的研究者则多从自我意识双因素理论与社会同一性共享论(或者社会自我共享论)的角度探讨问题。


社会线索论看到了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之中,社会地位、口音甚至性别等类似的社会线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网络交流对沟通渠道的限制尤其是匿名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人们交流过程之中的社会线索的减少。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之为RSC模式。如,在网络沟通情景之中,更多的是一种以文本交流为主的交流,而缺少声音、社会地位之类的社会线索,因此人们表现出更少的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如,Kiesler等人于1984年所作的著名的实验。社会场景论与之类似,认为网络交流中的社会场景比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场景大为简化,从而导致了网络去抑制行为的产生。


依据这种观点看来,互联网的使用应该得到限制,至少它有可能导致人们变得更具有攻击性,从而可能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研究的深入,以上观点受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从理论上看,网络沟通过程之中社会线索真的减少了吗?研究者认为网络沟通存在着与传统社会所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不能够简简单单的用过去的社会规范所制定的研究标准来套。网民们使用特有的网络符号来表明自己的一些社会线索。据笔者对当代大学生网民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大学生与自己的网友同时会使用其它的联络方式,甚至见面。同时,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并不仅仅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而Kiesler等人的实验对之当时并没有涉及到。从Kiesler等人的实验来看,它们都是针对短期实验性小群体而进行研究的,时间与利益两方面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沟通存在着差距。实际上,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随着交往的时间的增加,卷入更多的利益关系,人们之间的行为将有所不同。


与RSC模式相对的是SIDE模式。该理论认为在网络沟通过程之中,人们的去个性化等现象并非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线索的减少,相反,而是由于个体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所导致。在网络沟通过程之中,人们由于可以相当自由的从自身的兴趣等角度考虑而加入相应的网络社区,从众现象更为普遍。同样,该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该观点的局限则在能够较好的解释从众现象而不能够较好的解释网络攻击性行为。


另一个相关的解释则来自于自我意识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向,其一为指向社会的“公开的自我意识”(public self-awareness);其二为指向自我的“私下的自我意识”(private self-awareness)。前者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将自我投射于社会世界之中,以及一个人觉知自己如何被他人觉知,继而被他人视为社会交往对象的过程。后者关注的则是自我的私人层面,如自己的身体感受、个人信念、心情以及自己的感官状态。而研究者发现,在网络沟通情境之中,人们表现出较高的公开的自我意识与较低的私下的自我意识。


尽管以上观点都还不足以完全解释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论与经验研究上的毛病,然而它们都触及到了网络去抑制性行为的一些影响因素。如它们都注意到了网络交流与现实生活交流情境相比,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简化的特点,同时网络交流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如果将网络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变迁纳入研究视野,结合以上理论解释,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解释网络去抑制性行为的大致框架。


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是一定时空内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生活将与网络生活更深、更广的相互渗透。宛如一个老式大钟摆,随着时代的发展荡来荡去,一直到最后完全充分,即完全的网络时代抑或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来临。在这个社会变迁过程当中,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随之发展。根据第一节我们对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的定义,我们可以设想两个极端情况。其一为若干年之前,网络不存在,那时网络去抑制性行为也不存在。当现代社会完全实现网络化之后,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将不存在,这种时候,网络去抑制性行为也随之消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网络去抑制行为是目前网络社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网民与平民之间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如网络交流往往鼓励网民与陌生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网络交流工具都特别针对与陌生人交往而进行设计的。事实上,目前网络与正式生活的最大差异也许就表现在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当网民之间由于互动,而更多的实在现实生活中交流,匿名等因素不存在,与以往生活情景大体相同的时候,去抑制行为也可能不太常见。 从这个框架出发,我们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而抑制其弊端,也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三、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的意义所在


作为现阶段的产物,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具有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它对人类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乃至经济、法律等诸多领域,无不涉及。现仅就其中一些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对于网民的意义。认识到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有助于网民认识自己在网上的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的差异所在以及相应的原因,从而可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得个体心理更好的走向成熟,更好的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2.对于网络经济的意义。正是因为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的特点,网民容易更多的表露自己的想法与个人倾向,因此,厂商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用户的个人资料。同时收集一些特定的信息也较之以往更为容易。如前所言,在网络交流情境之中,由于沟通渠道的限制而让人们更多的关系信息本身,而非信息的发送者的特质,因此,新一代电子商务的决策者更应该注重信息本身的含义。也正是因为如此,网络广告将比以往更引人关注。同时,按照SIDE模式的理解,网络社区中,人们群体归属感得到增强,因此,针对特定的网络群体进行营销,也往往更能获利。如,目前QQ已经成为中国用户使用最多的聊天工具,可以说,今天你QQ了吗?已经成为新时代又一个具有特色的问候语。而最近利用Oicq的头像开发的背包、小礼品等等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情欢迎。这也许是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整合的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一些由于某种原因而不便在现实情境中销售的产品也许在网上可以得到更好的销售,如一些性保健用品。


3.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意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进行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考虑到社会称许性的制约,在回答研究者的提问之前,首先会思考一个问题?而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真实的回答。Johon对网民的研究发现,网民在网上回答有关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加容易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实际上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以往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进行的研究,如性问题等,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研究。


4.对于网络教育的意义。教育作为一国之根基,如果不重视心理学的研究,那么终将是不完善的“无心”的教育。而在网络时代,如果依然仅仅重视网络教育的技术问题,而将有关心理问题摒弃于外,那将是莫大的悲哀。网络去抑制性行为当然也存在着种种不良之处。如,它与网络攻击、网络色情之间的关系。然而就如双刃剑的另一面,它也有利于学生更自由的表露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同学之间更自在的交流。尤其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于一些内向、社交焦虑程度高的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而现在,利用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则有利于此类学生的想法的表达,甚至通过网络沟通,而反过来,促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的发展。目前已经得到经验研究支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