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意识
性差别、性身份、性别角色和性冲动在心理觉察层次上的反映。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性心理发育密切相关。个体最早的性意识产生于两岁前后婴幼儿对父母性别角色差别的认知。随后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和语言,在3岁前形成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即性身份的意识。在这一阶段,通过排尿、洗操等活动时对自己和异性儿童外生殖器的观察,意识到不同性别儿童性器官的差异,从而对自己性别的生物特性进行认识。这种性身份意识对性心理的正常发育是重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同性和异性儿童之间的性游戏,加强了自己性身份的意识,并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到了青春期,性征的发育和性冲动的出现,使个体性心理逐渐成熟,产生性要求和择偶的意识。成年人的性意识主要是性冲动和性活动时的性体验。性意识对性行为有重要指导作用。
性身份
个人对自身是男性或女性的认知、确信和态度。这种观念形成于童年早期,一般在3岁时已经确立。性身份一旦确立之后,便很难改变。促进性身份形成的因素包括。两性畸形提供的证据表明,不论这类儿童遗传学方面的性别是男性(性染色体为XY)或女性(性染色体为XX),只要父母把他当做男孩教养,便形成男性的性身份;如果把他当作女孩教养,便形成女性的性身份。从而说明,生物因素只是在出生前胎儿期发挥其决定性别的作用,教养因素对出生后的婴儿性身份的形成则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解释性身份形成的机制有许多假说。性学习理论认为性身份始于儿童对相同性别的人的行为的模仿和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表现予以语言和行为的强化。儿童通过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奖励和惩罚,塑造自己的性身份。外貌姣小的男孩从幼生长在女性众多,缺乏男性的家庭中,或其父母经常给他女孩的衣着和玩具,语言上又经常对孩子类似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予以赞赏。这类环境影响对3岁前孩子性身份的建立将发生重要作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则认为性身份是在儿童的分离和个体化阶段作为整个身份形成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与婴儿双边关系的质量。有的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精神创伤、挫折和内心冲突,以及个人为了保证满足和安宁而解除这些内心冲突的努力促进了性身份的形成,最后导致男性和女性特性的出现;童年时期的这一发展过程,称为恋母(或恋父)情结及其解决。
性别角色
社会所期望的具有男性和女性特有行为模式的人。其形成在原始人类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别角色分化的雏型。例如,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在原始社会,男性从事狩猎和战斗,女性进行采集和养育子女。在农业社会,则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到礼教的约束,活动大多限制在家庭内,男性则有更多的社会交往自由,人们广为称道的是“贤妻良母”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行为模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妇女从封建家庭桎梏中解脱出来,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男性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社会进一步开放,更多的成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从事过去男性传统的职业,而男性则分担常年由妇女包揽的一些家务劳动。不仅如此,在发式、服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起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男性蓄长发、着鲜艳服装,女性留短发、着男性服装、吸烟、饮酒等,使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有了急剧改变。这种改变又进一步融入当代社会,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个体演化而言,性别角色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态度,便已显露出来。怀孕期间,父母常常推测胎儿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赋予不同的期望。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两三岁的幼儿,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给不同性别的子女购买不同的服装和玩具,对男孩的顽皮和淘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对女孩的安静文雅则予以称赞。儿童通过玩具和游戏增强了性别角色的意识,使其行为向相应的性别角色转化。入学以后,图书和电视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意识将进一步发挥影响。在儿童的动画世界里,英雄几乎都是男性,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英雄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青春期男女区别更明显,恰当的性别角色表现比儿童期更为重要。然而,所谓恰当的性别角色,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在变化;但传统的观念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新旧观念的冲突反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家庭矛盾的增加。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两性合一”(androgyny)行为模式的出现。本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是男女两性共有的,只有少数行为对不同性别角色具有特征性。即使如此,纯粹只表现男性或女性行为特征的人也只是很少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异性特征。所谓“两性合一”即融男性和女性行为特征于一体。androgyny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根andro(男性)gyny(女性)。这种行为模式的传播,将有利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冲突的消除。
性诱惑
有意或无意识地使用与“性”有关的手段或方式,制造性刺激,造成性吸引。引起人性冲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拥抱、抚摸、嗅及异性气味、看到裸露的身体、听到异性的媚语等;联想到性的象征性刺激,如黄色影视、书刊和形成“性”的想象力属于间接性刺激影响。
性诱惑可以是无意的,如父母以为子女纯洁无邪,不会注意性的事情,从而造成孩童目睹双亲性行为的机会。年幼儿童与异性家长同浴(缺乏洗浴设施家庭,父亲带幼女或母亲携男幼儿到单位浴室洗澡)、同床或者任凭男孩摸母亲乳房或听任男孩偷看女孩或女性洗浴或入厕而不予制止(仅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你是男孩子么?”可起默许和助长作用)等均含有性诱导成份。
实际上,性诱惑是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普遍现象,与求爱或求偶有关。在鸟类中存在有趣的求爱现象,雄鸟的毛、鸣声、步态变化常是求爱的表现或是做为双方交尾前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驻扎在荷兰的英国士兵走路时轻快的步态和优美的姿势曾倾倒过许多荷兰女子,不少荷兰姑娘与英国士兵发生恋爱关系并生了孩子。在人类,羞怯亦具有性诱惑力,它是求爱或接受爱的重要表现。女性美貌是性诱惑形成的动因,可使众多男士折腰。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的直接性刺激可引起性兴奋和性唤起,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乏间接性刺激也会引起性唤起的兴奋。从绘画、照片之类的显象(视觉)刺激,到言语、观念、音乐、舞蹈、运动之类抽象的和象征的事物,人都会凭其丰富的想象力(如突出之物象征阴茎,开口或陷入的形象被想象为阴道)感到性的刺激。
更多精彩推荐:
心理学家为女性搭讪支招
青春期性冲动是生存本能
性的本质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