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

核心提示:

他们,被称为“无根的一代”,在农村长大却对生长的土地没有太大的眷恋,在城市拼搏却总感觉不被城市所接纳,缺乏归属感。

他们,比父辈受过更多的教育,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过现实的“撞击”后,挫败感也比父辈要来得更加直接和猛烈。

他们,就是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个“80后”和“90后”的群体约有1亿,占农民工总数的60%左右。

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迷茫,“城市边缘人”的社会角色,让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究竟要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减少心理落差,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易利人。

数据资料:

根据近来某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54.2%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是因为要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9.7%的人是因为家乡生活单调、打工所在地生活较为丰富,还有4.2%的人希望从农民变成市民,把自己的农村户籍改成城市户籍,仅有31.9%的人的外出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

A 特点

易利人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定位、情感需求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等方面,都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他们一般没有务农经验,对农村缺乏依恋,对城市生活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进城打工的动机已经从生存需要转变成发展需要。他们往往对未来有着较大的期望值,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根据近来某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54.2%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是因为要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9.7%的人是因为家乡生活单调、打工所在地生活较为丰富,还有4.2%的人希望从农民变成市民,把自己的农村户籍改成城市户籍,仅有31.9%的人的外出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被边缘化”的现实很容易让他们的心理出现失衡和深深的挫败感。“相对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将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易利人说。

B 问题

易利人分析说,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背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其实是原来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缺乏安全感,情感也比较脆弱,个性上比较任性、敏感、自我、自卑等。

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了心理上最坚强的力量支持,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了基本的安全感。在人格发育的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方面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其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等。“而隔代老人的养育则对孩子比较溺爱放纵,凡事都采取顺从的态度,缺乏积极的管教和引导,所以会导致孩子比较自我、任性。”易利人说。

如此的成长背景,如此的性格特点,让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出现挫败感或者逆反心理,对于困难的承受力也相对更低。

“失衡心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易利人说,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追求,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过高,否则巨大的落差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感。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还普遍有的一个心理问题是缺乏归属感。城市里歧视的眼光,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让他们总是有一种“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C

出路

新生代农民工究竟应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减少心理落差,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呢?对此,易利人建议:

★首先在进入城市之前,先要全面地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何缺失,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如何,性格、爱好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认识不仅能够帮助自己寻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还能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帮助。

★工作之前,还要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和岗位,建议最好先踏踏实实地干上一段时间,亲身的体验能让人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为了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应该要注重对自我的锻炼,并且还要善于从实践中去思考和总结。遇到问题或者挫折时,不要总是一味地去指责社会,而应多从自身找原因。

★工作时要善于进行职业规划,这能帮助自己找到归属感。想想自己打工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还是为了增强能力和积攒资金回农村创业?找到目标后,在为其奋斗的过程中,就会结识到不同的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然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归属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