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重重 博士生生存现隐忧
博士生同时面临经济、学业及就业等多重压力;近年发生多起博士生自杀事件
■关注焦点
20天前,一女博士跳楼自杀,留给人们一个现实,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多。
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尴尬、与同龄人相比收入上的暂时落差,多重压力,聚在一起,重重压在了博士们的身上。
怎样为博士解压,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唉。”电话那端传来导师的叹息。婉梅(化名)放下电话,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
婉梅,30岁,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某专业博士三年级。作为从外校考进来、硕士、博士均是跨专业的学生,婉梅的研究生之路走得很辛苦。如今论文要推迟答辩,那就意味着她将不能毕业、不好找工作、不能落户口,还要自己解决住宿等生计问题……
婉梅思绪一片混乱,她走出宿舍,来到楼北侧的草坪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起身离去。
“毕业前的这段时间,每个人都很焦虑不安,”婉梅的同学张小姐说,今年的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很严格,就业形势也不如去年。
就业、学业与经济上的多重压力,正在压向博士生们。
就业危机
数月求职身心俱疲
“我读博士就是想进高校当老师,”婉梅毫不讳言自己考博的初衷,“现在就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地方高校,招老师也要博士毕业生。”
“像我这样为了找份好工作而读博的人很多。”婉梅说。
但在婉梅即将完成博士学业、为就业奔波时,她突然发现,即便已经身为博士,就业之路也依然不见平坦。
“该进博士的单位都进满了,现在没什么位置了。”婉梅说,本来以为读了博士会更好找工作,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自己的期望值更高了,但社会却没有提供更多机会。
5月16日,人大新闻学院博士生董锦瑞坠楼自杀。据同楼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介绍,董锦瑞读博前已经身为山西一家媒体的主任编辑,她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一心一意想去一个更好的单位。
“她学术方面确实出类拔萃,”该博士说,董锦瑞每年都会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有一年就发表了23篇,而其他人发两三篇就很不错了。去年还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但最后签约的中央民族大学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值,长达数月的求职经历也让她身心俱疲。
“硕、博生一直都比本科生好找工作,他们的问题就是要找个合适的岗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接受采访时说,硕、博生的第一就业目标通常放在北京。其择业范围限定在国家、市、区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
根据中央电视台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就业力—200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薪金标准的问题上并无明显优势;另外,参与调查的企业有近15%,都表示不招博士,专门针对博士的岗位稀缺,成为博士就业的又一大障碍。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博士扩招,到2004年,全国在校博士生已达12万多人,在校博士生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仅2004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约3万个。而今年仅北京一地,博士毕业生就有近1万人。
经济拮据
月入数百难掩落差
“在别人眼中,我是天之骄子”,“我为自己感到难堪……最本质的原因,是我现在没有能力营造一个二人世界的安乐窝。”去年年末,网上一则名为《口述28岁的处男博士》的帖子,引发了对在校博士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该帖作者自称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由于经济拮据,不能给女友生活保障而倍感烦恼。
“这个帖子很真实,博士的生活确实很郁闷,有时候让人感到绝望,”婉梅的同学张小姐说,一般而言,博士的课程比较少,时间自由,幸运的话跟导师做课题,可以有部分收入,并且可以积攒论文素材;但如果没有机会跟导师做课题,就只有自己看书学习、做实验或者做调查,生活枯燥单调。
据张小姐说,目前博士生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助研补贴(由导师发放)、助教工资、兼职所得收入。就她自己而言,月补助 290元;助研补贴要视项目情况而定,一次几百元、一两千元不等。这样的机会一年就两三次;没有做过助教,因为所在院系“不缺老师”。
至于兼职,“读书和写论文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张小姐说,博士论文难度较大,需要读很多的书,大部分导师不赞同学生去做兼职;即使有兼职,收入也不多。
据记者了解,国家规定的博士生月补助是290元,各校可以酌情补贴。目前月补助最高的是中科院,每人每月1000元。“这只是极少数,”婉梅说,一般学校都在500以下。
而助学贷款和社会公共资助,则无一例外地向本科生倾斜。“助学贷款原则上本科生优先,硕、博次之,”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资助办公室韩老师说,帮困工作主要还是面向本科生,接受的社会捐款或基金,也是发放给本科生的居多;博士生的奖学金也很少。“我们还没有遇到给博士生贷款的情况,”资助办公室另一位杨姓老师说。
董锦瑞自杀后两周,人大展开了校园心理健康周活动,除邀请专家开讲座、与外校交流外,还以宿舍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状况了解和心理辅导。“董师姐曾向学校反映遇到暂时财务危机,但没有得到解决,”人大硕士生万小姐说,一位辅导员老师这样告诉他们。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被认为课题经费较多的理工类院校博士生也好不到哪里去,“跟导师做课题,每年有几千块收入就不错了,”中科院一于姓博士生说,自己还要在外面公司做兼职,基本可以保证生活开销。“至于买boss西装给自己、dior香水给女朋友,只能想想罢了,”他自嘲道。
“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横向的比较。”人大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唐杰说,博士的年龄一般偏大,需要承担一些家庭和经济责任。与他们同届的本科、硕士同学都已就业,有着高于他们的收入和形式丰富的生活。虽然大多数博士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着良好的预期,但也“无法抹杀这种暂时的落差”。
与短时期经济拮据相比,更让博士们忧心的是,目前博士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