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一过程十分复杂。过去,艾因霍恩和雷格思提出合理推理模型(rationalmodelofinference),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按照逻辑的、正确的方式将社会信息搜集在一起,从而进行判断。为了保证判断的精确性,人们应当尽力避免逻辑错误和主观偏见。虽然这一理论曾被许多人支持,但后来的研究却发现人们搜集、整合社会信息的方法往往是非逻辑的,而且会受到不少错误和偏见的影响。人们进行社会认知时常常并不是理性的。
人们要作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谈举止、扮演的社会角色、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例如,当大学毕业生第一天到机关上班时,他会仔细观察周围人工作是否认真、人们是否发牢骚、同事之间是否相互合作、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是否积极等,抓住这些线索,他就可大致判断出该单位的情况。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例如刚才这位毕业生当学生时曾到他现在工作的这个机关去办事,当时工作人员对他很冷淡,他便有了机关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到工作单位后他总去寻找一些与其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他、一个人请另一个人帮忙看点东西被拒绝等。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别人以为他已经知道才没告诉他。那位同事被拒绝也是因为他们之间很熟且人家那时确实有另外的事情的缘故。但先前的经验使这位毕业生执意去注意这些信息。
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先前经验本身可能是错误的。这位毕业生过去到机关办事遇到的那个人家里刚刚出了事故,他平时办事很热情,其他工作人员也较热情;第二,知觉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先前经验是由于信息搜集所产生的误差。例如,这位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单凭与机关人员的一次接触就下结论是不合适的。
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容易产生误差。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例如,毕业生只选那些看起来人们相互”冷漠”的信息,而将同事之间相互照顾的信息看作虚情假意过滤掉;第二,个体没有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他所按集的信息往往是从少数人身上得来的,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或一个人的总体特征;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视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南方特别适合青年人的发展,当让他们提供论据时,他们总拿某某人去南方炒股票赚了l00万元、某某人在南方工作不到三年便当上了某大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虽然统计信息更能代表实际的情况,但人们常常忽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