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教授编心理干预手册

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玉树仍然牵动着龙江人民的心。曾经在汶川地震中被灾区孩子亲切地称为“杨妈妈”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艳杰,又将拿着自己团队编制、正在紧张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急救和危机干预手册》奔赴玉树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杨艳杰前往灾区,针对灾区孩子们的恐慌、冷漠、麻木、焦虑等状态制定心理援助方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认真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心理反应,倾听孩子们在游戏后感悟的语言,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孩子们的需要随时调整干预方案。她使灾区300多个孩子从悲伤中走出来,情绪和心理创伤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被当地孩子亲切地称为“杨妈妈”。

从四川回来之后,她为300多个孩子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在网上建立了名为“树人之家”的QQ群,并留下了所有孩子的联系方式。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她都坚持每周和孩子们通一次电话,了解近况,为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过中秋节的时候,她给灾区的孩子们邮寄了几十盒月饼,让孩子们幸福地吃到“杨妈妈”不远千里寄去的月饼。就是这样,在她的“陪伴”下,孩子们渐渐的走出了地震的阴影。

玉树地震发生后,国际心理卫生组织IACMSP在纽约总部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对玉树震后心理援助工作。与此同时,杨艳杰作为该组织黑龙江联络处负责人发出倡议,号召相关心理机构积极参加灾后心理救助工作。杨教授及自己的团队运用在汶川地震援助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整理了7万字的《心理急救和危机干预手册》,用简单易学的方式培训相关人员诊断、评估、咨询及治疗。为使其尽早、有效地投入到灾区援助中,5名藏族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加班加点对手册进行翻译。

杨教授介绍,地震后一个月是灾民应激反应高发期,为此她拟于5月15日抵达玉树灾区,协助当地医疗机构对当地的医疗、心理、教育、社工等人员进行“灾后心理干预与PTSD诊治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她还启动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电话和邮件咨询。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灾区民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