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在深圳工作的武汉白领猝死
上周,各大网站发布一则消息,经法医鉴定为猝死。据悉,朱波为湖北武汉人,其不幸遭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自称熟悉内情者称其系连续加班熬夜导致过劳死。
名词解释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
上个世纪80年代,蒋筑英、罗健夫等杰出人物的英年早逝,让人们关注起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政策、给知识分子做健康体检等等。可惜的是,有些政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的解读和完整的执行,未能成功阻止“过劳死”的侵袭。
去年5月28日,华为公司25岁员工胡新宇因过度加班,心力衰竭而亡的消息,引发了众多身在职场者的关注和议论。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因“过劳死”而去世。据了解,何勇生前连陪妻子散步的时间都没有。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据上海科学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降到调查时的五十三四岁,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部门。这些人长期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遭受着精神上的压力,饮食没有规律,作息没有规律。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七成人走在“过劳死”的边缘。
据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代院长、国内著名心理学教授张聪沛介绍,长期的过劳还会出现很多心理症状,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造成患者死亡。
一个“过劳未死”的典型性故事
张丽是一位32岁的白领,连续的长期加班让她身心俱疲。她罗列了自己一天的大致时间表7点被闹钟叫醒,起床后没有时间吃早饭就冲到单位上班,对着电脑忙一上午,中午在食堂匆匆吃一口下午继续忙,晚上经常有应酬。赶上月末年终报表的时候,连续住在公司彻夜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说实在的,我几乎每分钟都在拼命工作,并对自己的健康进行透支,最后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她说。
住院之前,张丽就已经感觉到身体不适了,疲惫不堪,失眠,头疼,上四层楼都要喘上很久,甚至轻度的抑郁症……可是她一直都没有时间好好去做一下检查,更别说休整了。
心理隐患
著名艺人高秀梅、傅彪四十多岁不幸去世,北京上海一些专家学者英年早逝……心理卫生专家指出,过劳死现象中潜伏着另一个罪魁,这就是心理疾患。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大约1/4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一个人长期疲劳、紧张、焦虑、抑郁,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生理科学研究表明,大约65%的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许多人有抑郁、焦虑感觉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患,更不愿接受心理治疗。因为对于焦虑、抑郁,大家习以为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何病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