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前者主要针对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后者主要指脑力劳动而言,疲劳的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
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长期的心理疲劳便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失眠,怕光等,由此还发生其他心因性疾病。
脑力劳动疲劳的信号是心理疲劳感觉。这种疲劳感是人体器官或主要细胞(如脑细胞)对继续工作的抵触。疲劳信号揭示,机体已经需要休息,需要调整和恢复,应该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娱乐,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等积极方式促进大脑功能的调整。此时,若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则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或使脑功能恢复发生障碍。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喜欢采用各种脑兴奋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感,以继续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烟是作家刻苦写作的兴奋剂,诗人则是以酒助兴,西方人则喜欢抽雪茄,饮咖啡或者使用其他兴奋物质,来振奋自己的精神,以意志来强迫自己战胜疲劳,继续学习和工作。
但是,除非所用的方法确实能够改善细胞的生理过程,促进细胞疲劳的恢复,一般这类方法并不可取。因为,人们常用兴奋大脑的方法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就会加重心理疲劳,加重细胞损伤,对机体十分有害。
要消除心理疲劳,应该强调劳逸结合,体脑结合,更关键的在于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大脑活动的生理节律,尤其是不可以长时间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脑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讲保健,盼长寿,那麽,及时消除心理疲劳,一辈子注重脑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