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从生物医学向心理、社会医学转轨,行为保健便应运而起。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提出的行为保健的口号是:“不吸烟、少喝酒、合理饮食、经常锻炼,普遍增寿10年!”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明明知道烟中含有尼古丁等致癌物质,却仍乐此不疲;明明知道血液中酒精含量只要达到0.1%,就会出现行为障碍和言语障碍,却仍贪杯不休;明明知道
“五味之过,疾病峰起”,却仍独钟于膏粱;明明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却仍懒于踢腿伸腰…这些,都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
所谓心理惰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不想改变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的苟且偷安行为。由于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对健康的侵害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加上健康因素的绝对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绝对性现象,就为人提供了侥幸的心理基础,此其一。其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不良嗜好与不良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并已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朝被改变或被破坏,便会感到不适,甚至痛苦。侥幸心理与人类趋乐怕苦心理的糅合,构成了不想弃旧图新倾向,这就是心理惰性的机制。
心理惰性,往往伴随着这样两种心理劣根性,健康时很少考虑来日可能罹患疾病;二是意志薄弱,也曾决心矫正,但热了一阵后,当诱因再次出现时,便抵挡不住诱惑,故态复萌。克服心理惰性,贵在坚持。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