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治疗法-主要概念二

精神官能症的各个层面


                            完形治疗法-主要概念二

培尔斯(1970)把成人的人格以洋葱的皮来做比喻,即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它们包括:

1、虚伪。

2、恐惧。

3、僵局。

4、内发层。

5、爆发层。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层面是虚伪(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在这一层里我们只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於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想像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个层面是恐惧(phobic)。在这一层裹,由於看到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一面,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并设法去逃避它,同时拒绝去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此时我们产生灾难性的恐惧,以为如果一旦知道了真正的自我,或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在他人眼前,则一定会遭到拒绝。

再次一层是僵局(impasse)。所指的是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在这一层里,我们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於是我们企图去操纵环境,认为这是我们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考和为自己作决定的时刻。在僵局这一层裹,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希望获得活力,就必须超越此一僵局。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验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认或逃避,这时就可进入内发层(impolosive)。培尔斯认为,进入内发层是要达到坦诚的自我之必经阶段。藉着对死寂感与虚假作为的直接接触,揭开自己防卫的面纱,而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培尔斯同时认为揭开内发层将引发出一个爆发状态,此即爆发层(explosive)。当我们接触爆发层时,原本欺骗和虚伪的面具将为之除去,我们将释放出原极力要假扮某角色时所蕴积的一切能量,而为了要变得坦诚及有活力,就必须达到痛苦或喜乐的爆发状态。

能量和能量的障碍

在完形治疗的理念当中,特别注意能量(energy)的问题,包括:它在何处?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碍等等。能量受到阻碍亦为抗拒接触的另一种型式。它可能表现在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例如,藉着姿势变换、身体紧缩、颤抖、与别人说话时看别处、音调异常等,但这些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例子。

秦克尔(Zinker,1978)曾评论治疗者注意观察当事人能量之重要性。他认为当事人可能未察觉到他们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那裹,同时他们也可能以负面的方式去经验它。依他的观点,治疗应含括能量的动向在内,藉以唤醒和鼓励当事人,使其明了治疗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其能量的来源。而治疗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帮当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碍的方式,并且把这些被阻碍的能量转移到合宜的行为上。上述过程最好是在当事人愿意合作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者同时也可以藉此学习迎接抗拒,并应用此经验做为其强化治疗工作的方法,进而帮助当事人了解如何以身体的各项徵兆来表示其抗拒心理,而不仅止於协助当事人消除那些徵兆而已,如此当事人即可充分的去探究紧张的状态。例如,藉着夸大自己紧闭的嘴与抖动的腿,当事人便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将会分散,而变得虚脱无力。

接触和抗拒接触

接触(contact)在完形治疗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接触系透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M.Polster,1987),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zinker, 1978)。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像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型态的接触却仅存在於片刻间。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应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非仅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型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

完形治疗者同时对抗拒接触的问题也极为重视。就完形学派的观点,抗拒指的是形成防卫,而逃避以完全真实的方式来体验现在。前述神经症候的五个层面即代表一个人将其精力郁积以维持虚假的方式。自我防卫机制的存在也阻碍了个人坦诚行为的表现。波尔斯特二氏(E.Polster& M.Polster ,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此即「内化」(introjection)、「投射」(project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离」(deflection)、「混淆」(confluence)。

·内化系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别人的标准与理念,而不将其同化为与我们内心一致的想法。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分析和重组这些标准与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实际上与我们并不相容。当我们内化时,我们被动的去合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去厘清什麽是我们想要或需要的。如果停滞在此阶段里,则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恐怕早已精疲力尽。

·投射其概念恰与内化相反。在投射阶段里,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份,而将之指派给外在的环境。当产生投射行为时,我们将无法区分内在、外在世界的分际。那些与自我形象不一我的人格属性,将不被承认是属於自己的,进而把它们归诸於别人身上。同样的,当看到别人具有某些人格特质时,拒绝承认自己也有。在逃避为自己的情感及为自己本身负责的情况下,使我们自己也丧失了去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回射指把我们愿意为别人做的事转回到自己,或是将希望别人为我们做的事转回给自己。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复进而将攻击向内转向自己。这种历程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叁与。一般而言,这些功能性的不适应性是我们所难以察觉的。完形治疗的部份疗效就在於帮助当事人找到自律系统(Self- regulatory system),并发挥其功能,以实际地处理问题。

·解离指的是一种精神混乱的历程,使人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接触。具有解离倾向的人藉着幽默的繁复使用、不实际的类化与发问,而不去述及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扩大与环境的接触(Frew, l986)。他们与环境的接触系建立在一种不协调的基础上,因而经常使他们在情绪上感到空虚。解离的作用使得情绪经验逐渐减少,那些具解离倾向的人在与别人接触时很少谈及自己,只是不断地谈论别人的事。

·混淆系指对自我与环境的分化,无法有清楚的察觉。对於具有混淆倾向的人,内在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会认为所有人都经验着同样的情感与思想。混淆是一种接触的型态,此种型态的当事人常期待着被接纳与被喜欢。他们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同时,并不轻易表达个人真正的情感与意见,这是一种他们认为让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当一个人依赖混淆为一种接触型态时,一旦发生冲突便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混淆的方式使人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表达意见,因此这种人常倾向於避免冲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拥有真正的接触。治疗者常会拒绝当事人使用这种抗拒接触的沟通方式,他可能会问当事人:「你现在在做什麽?此刻你感受到什麽?你现在要什麽?」,透过这些问题使当事人逐渐察觉自我。

内化、投射、回射、解离与混淆均为抗拒接触的型态。完形治疗者必须谨慎防范的是,在当事人未能察觉到这些历程时,就干扰了当事人与环境间的接触。所谓的「抗拒接触」(resistance to contact)与「界线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就是人们意图控制环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触型态。完形治疗法的观点是,接触是正常与健康的。因此,在对於这些抗拒接触的型态进行讨论时,要把焦点置於个人在察觉的历程中所达到的程度。完形治疗会鼓励当事人逐步去察觉阻碍他们去接触的主要型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