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3岁爸爸”折射什么

  英国13岁少年阿尔菲·帕滕当上爸爸,本就是一则让人尴尬的丑闻。接着又有“骗局卖钱说”等多种说法,使得事情越发迷离。很多英国人认为这是“英国沦落”的标志,一家高等法院终于出面禁止英国媒体进一步炒作此事。而近日阿尔菲将接受DNA检测,看他是否是“真爸爸”,使得这一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进展

  “13岁爸爸”将接受DNA检测

  2月13日,英国著名小报《太阳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13岁少年阿尔菲·帕滕与他15岁女朋友钱特尔·斯特德曼的生育事件。英国的各种报刊相继转载,其中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严肃大报。此后,有至少两个男孩——16岁见习厨师理查德·古德塞尔和14岁的泰勒·巴克表示,他们都曾在钱特尔可能怀孕的时段里和她同床共枕,所以新生婴儿可能是他们的骨肉。

  最新消息称,该事件可能是一宗骗局,真正的爸爸另有其人。据钱特尔的母亲彭妮的一个好友披露,为了把事情卖个高价,彭妮告知女儿要声称13岁的阿尔菲是孩子的生父。现在阿尔菲和钱特尔两家,至少已有数千英镑入袋。近日,阿尔菲将接受DNA检测,鉴定自己和新生婴儿梅茜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出于保护孩子隐私等方面的考虑,一家高等法院终于裁决禁止英国媒体进一步报道此事。然而“谁是孩子生父”的问题仍在民间炒得沸沸扬扬,博彩公司甚至为此开盘接受投注,阿尔菲目前仍是“真爸爸”的大热门。

  看

  社会

  “英国道德的沦落”

  曾任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新闻秘书的伯纳德·英厄姆说,整个英国政坛都对该国社会道德沦落的状况表示绝望。他说:“这一事件表明,我们已经迷失了,人们已经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不可能发展。我认为这是英国沦落的标志。”

  英厄姆说,英国的酗酒文化和年轻人暴力事件也反映了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整体下滑。酗酒已经使得二十几岁的英国年轻人罹患肝病的几率大幅上升。每个夜晚,伦敦居民都能看到宿醉的年轻人在伦敦的地铁站摇摇晃晃。持刀犯罪率的上升让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西区故事”时代。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持刀抢劫案件较之一年前增长了18%。

  而英国公众对此事抱宽容态度的还是大多数。有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我们应该还给他们安静,毕竟阿尔菲才13岁,依然需要成长的空间。”还有人说:“不管他们谁是孩子的父亲,希望阿尔菲、钱特尔和刚出生的小梅茜都得到他们应得的爱。”英国首相戈·布朗没有发表直接评论,但是他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防止青少年怀孕而努力。”

  温玉顺

  看

  中国

  我国学生对“少年爸爸”怎么看

  “13岁少年生子”这一轰动事件在我国学生中产生了何种反应?年轻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本报记者采访了东直门中学的心理教师陈萱。

  陈老师说,她也很关注这个新闻,在和学生们私下谈论这一事件时,有的学生感到很惊讶,有的学生反问“他们为什么不采取保护措施啊”,还有的学生用批评的语气说“他们太冲动了吧,根本不考虑后果”。

  陈老师介绍,在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她曾做过有关《中学生异性交往意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初二学生和78.1%的高二学生有异性朋友。没有异性朋友而希望去结交的,初二为12.1%,高二为8.6%。如何把握异性交往,是中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各种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看,初中生有71.6%接受的性知识与信息来自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与书籍。高中生的选择渠道更加多元化。

  陈老师进一步介绍说:“我们提醒家长、老师,要以平常心看待中学生异性交往。如果看到男女生在一起就如临大敌、拼命抑制,有可能给学生造成‘禁果更甜’的心理,反而刺激学生去尝试。青春期教育应生理、心理、道德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将青春期性的本能冲动纳入理性之中,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今年,我们计划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指导学生们学习‘制定人生规划’,这其中就包括‘爱的规划’,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真爱要等待,真爱你的人会尊重你保护你。” 金静J172

  看

  教育

  英国缘何成为

  欧洲早孕高发国家

  英国的教育机构对此事表示痛心,认为该事件的发生和轰动,使英国这个传统保守的形象蒙羞。到底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怎样减少青少年未婚生子,成了最近热门的话题。

  其实,英国青少年生育子女,阿尔菲还不是最小的。1999年,东曼彻斯特12岁的男孩吉米·萨顿就与女友生下一对孪生女儿。英国人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西欧早孕高发国家,首先是该国的家庭价值观日益淡漠,越来越多的儿童生长在单亲家庭里,婚姻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新一代轻视它的存在。第二,青少年长期目睹来自邻里、校园和媒体中的暴力、攻击和与性有关的行为,而社会没有对这些不正确的事情提出应有的批评和抵制,多年建立起来的是非观念日渐毁灭,造成青少年判断和行为的混乱。

  早孕率欧洲最低——荷兰

  重视对青少年的保护

  据统计,荷兰的青少年早孕是欧洲最低的国家,还不到英国的五分之一。英国《独立报》的分析认为,一是荷兰重视对青少年的保护,学生决不会在上学的路上看到“红灯区”。二是学校里重视相关教育。荷兰中学里开设的性教育课程,从注重对人际关系、家庭价值和对抚养子女的责任上来传授的。性在孩子们面前既不邪恶,也不神秘,他们无需用早孕来证明自己的胆量和价值。

  最形象的教育——美国

  学校让学生“随身带鸡蛋”

  在美国,老师会在小学告诉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到了中学,除了在人体生理课外,老师在讲到早孕的危害时,会用一个“鸡蛋试验”来让孩子们有一个实际的体验。老师让学生们用一个生鸡蛋当做自己的婴儿,要他们每天带在身边,不能弄破,破了就算是把婴儿害死了;鸡蛋破掉的学生要被减分,还要重新带一个。几天后,老师对吃尽苦头的学生们说:“抚养一个孩子比带这个鸡蛋难得多,所以请你们要对自己和未来的孩子负责,不要过早生孩子。”

  在去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女儿,当时年纪才17岁就未婚先孕,引得舆论大哗。本月18日,这个年轻的妈妈首次公开了自己的故事。她一方面表示将和男友结婚,另一方面请青年人汲取她的教训,在有工作、有婚姻的时候再考虑孕育孩子。她说,现在她明白负担另一个生命是艰辛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