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内容主要整合美国「一般人在危机状况的谘商计划」(COPE,Counseling Ordinary People in Emergency) 中的学校处理方案,及「危机事件压力会报」(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的模式,略做修改而来。主要适用于八岁至十二岁儿童。建议使用于班级活动或以六至十人的小团体进行皆可。
*时间:约两小时
* 材料:足够的彩色笔、以及每位学生发给四张A3白纸
(一) 介绍阶段(15分钟)
一、 介绍团体带领人、辅助人员
二、 说明团体的目的及过程的简述
三、 建立基本规则
强调保密性
自主发言的权利
团体不中断
临时离席的处理
四、 活动
发给学生每人四张纸及提供足够的彩色笔
涂鸦:引发学生回忆早年涂鸦的经验,例如他们曾经画过什么, 曾经在哪里涂鸦等。注意的是需要用幽默的方式,来带领整组图 画故事的分享,而且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应体认孩子的 意图都是好的,且没有对或错的评价。
两两交换分享:可请两、三位于大团体中分享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这个活动里,以随意的标记、涂鸦、线条的乱写乱画、等来作表达。尽量引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多思考,再进行创作练习。
(二) 事实阶段:建立场景,请成员描述在地震中所听到、看到、嗅到及所做的事(10分钟)
活动:进行需有更多控制的线条创作
请成员选一个代表心情难过的颜色,并用这个颜色画一条线
再来,选一个代表疑惑心情的颜色,并用这个颜色画一条线
继续用此颜色画一调代表害怕的线
用此颜色画一条想帮助其它线条的线
学生可以继续选择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线条;例如叽叽喳喳 的、吵闹的、生气的、害怕的、代表不愉快的一天、或是感觉很 棒的线条,也可以是同情的、友爱的等各种不同的线条。
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不同的线条创作。
(三) 思考阶段:要求成员去思考对此不寻常事件他们的想法是什么(10分钟)
活动:协助孩子发展出一个形状,这样做能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意 义,并且能发展出一个故事或是形成一个影像。
让孩子画出以下四个形状,并且选择颜色来绘图
一个没有经历过地震或是灾难的形状。
一个已经经历过了地震或是灾难的形状。
一个像是在地震或灾难后帮助重建的形状。
一个为下一个可能的地震或灾难预作准备的形状。
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不同的形状创作。
(四) 反应阶段:分享在当时事后与现在的相关感受(10分钟)
活动:指导学生采一个较舒服的姿势,闭上他们的眼睛并放松,接着注意自己的呼吸,并且让他们心理感受到非常平静;当大家都处在平静的时候,指导者说:「当我讲到地震(或是灾难)时,你的心中想到什么?」在这时候学生仍然是安静。领导员可以继续缓慢铺陈背景:「在地震发生的晚上,你人在哪儿?跟谁在一起?你那时候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发生地震了?然后呢?你接下来做了哪些事?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觉?身体的感觉是什么?心里的感觉是什么?脑袋的感觉是什么?想法又是什么?」请学生张开眼睛,想象自己在地震经验中,最鲜明的一幕画面。
(五) 症状阶段:将事件的冲击带到个人层面后,体验出个人得事件冲击的反应,对事发当时(或许一直持续)体验到的经验整理(含生理、情绪、认知或行为的症状)(20分钟)
活动:用最后一张纸,引导学生画出他们对于地震或灾难事件等鲜明的视觉记忆;让他们想几分钟之后,开始着手进行,若你觉得适当的话,可以提醒学生把自己也画进图画中。
(六) 教导阶段(30分钟)
活动:在完成图画后,学生分成小组去彼此分享他们的图画,并讨论他们的经验;小组进行之后再回到课堂上由领导者做带领分享,请学生自愿分享。。
团体共同教学:领导者于班级中,教导学生有关地震灾后的常见儿童行为反应与心理问题。并建议儿童可用的因应压力的对策。
(七) 再进入阶段:回答解决任何尚未了解的问题,提供再保证,建立行动计划(15分钟)
活动: 引导学生画出对可能再发生的地震或灾难所做的准备,这一张画作可以 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也可以让孩子带回家。
◎ 分享图画过程的注意事项
引导能保持事实的讨论:由图画的反应和特殊的问题更能有助于儿童 谈论他们的故事。
若是儿童不知该怎么表达,可针对图画问特定的问题来作引导。
不要问「为什么?」,而要问「是什么?」或是「在哪里?」等问题。
避免判断或评价儿童的图画作品。
对于话太多的小孩,作适度的设限。
当儿童陈述他们的感受时,最有价值的回馈是感受的反映与确实的回 应等。
增强每一位儿童的独特反应。
结束方式和促使孩子拥有能力感是相当重要的。
辨识处于危机中的儿童
在课堂或是团体活动进行中,创伤或灾难后的儿童可能会有如下的特殊反应,以下提供辨识的几个征兆,及大略可提供的协助:
退缩或沉默: 看起来垂头丧气、挫败、缺乏目光的接触、或是在人际上变 得较疏离。
*能提供的协助:尊重孩子保持沉默的需求,考虑「目视」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试着找出可介入的点。你可以告诉孩子,当他们头低低的时候,你所注意到、感受到他的情绪是什么,你也可以藉由其它的孩子对自我隔离的孩子有所互动。
表现出过于负责或是像小大人: 表现出照顾每一个人,无法碰触或是讨论 自己的感觉,对不必要的事表现过度担心,或是表现得像一个钥匙儿童般独 立、坚强。
*能提供的协助:给孩子玩的机会,鼓励他去参予游戏;成人必须认清自己养育及照顾儿童的能力,询问孩子自己能够为他做些什么?让孩子在群体里能认识自己的感受,也能体会别人的感受。
行为举止上的超过:行为动作没有焦点、不能安静坐好,但必须曲辨是因为 精力过盛还是过动症状所导致。
*能提供的协助:让孩子能短暂的离开团体,例如到操场跑一跑等;在小组中给他工作做,也可以将孩子个别带开,让他独自一人完成工作。
急躁或跳动:容易生气、对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过于在意、过分的神经质或是 容易哭泣
*能提供的协助:反映孩子的感受,示范并协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儿童注意及了解到别人对他的行为举止等焦虑反应,把这些感觉反映回团体中,容许孩子能够哭泣,在哭泣平息后再进行问题的询问。
过度的吸引别人注意:每次问问题都抢着举手、持续的打断或干扰别人,或 因为太多话、吵闹而被登记名字在黑板上。
*能提供的协助:表明你了解他的热切以及你愿意听他发言,但是告诉他聆听别人说话的重要,终止儿童在过程中的干扰行为,注意及了解他在过程中的讯息吸收是重要的。
没有变化的情感:出现不在意的态度,或是语调及音量平板无变化。
*能提供的协助:成人可用较有活力,但不适过度激昂的语调与孩子说话,要求孩子仍然参予团体的进行,做同样的工作;告诉他们别人如何学着不去在意其它的事。
无法控制的行为:表现出丝毫不遵守规范,亦不尊重指导人员,或是有攻 击行为的出现
*能提供的协助:设定清楚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实际的行为结果,跟着结果作改变和修正,且给孩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