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双性化人格

揭开神秘面纱

心理课课间活动,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集聊天,我以欣赏者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就近加人。他说话声音响、脆、急、音调短,骑坐在椅子上。两手抓着椅背,上身忽而前倾忽而后仰,高兴了抬起两脚在地上跺跺,发出豪爽的笑声,可能谈话内容引起了他的反感,他佯装生气便与身边的几个女孩动起了手,好像男女间的打情骂俏,一双多细腻的手!再看看他的脸,多秀气!再往上看,寸许长的短发就像受了惊动的刺猬的毛呈放射状,显出几分灵巧与神气,我的记忆迅速激活,眼前闪现出电视剧中看到的都市女自由职业者的前卫形象,继而我又嘲笑自己的滑稽,眼前的男生我怎么能联想起女人形象?不过,这么大的男女生在老师面前如此露骨地打情骂俏?我不禁又由上而下地打量他,一身黑,精瘦的他套着宽松的汗衫,胸前有点略显女性化的图案,穿着长裤,脚蹬运动鞋。我熬不住了,在他的耳边轻声地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声音很低,眼睛朝我眨了一下,消失了刚刚的神气活现,露出了一丝害羞的笑。我索性大声地问位置靠近的女孩:“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大家齐声地说:“女孩”。我心中释然了——原来他是她。我以女性长者的身份笑着摸了一下她的头,她很快地将头一让,迅速地用手摸自己的头,那只修长白嫩的手在头上停留了一会儿,看着我的眼流露出对我的拒绝还是对女性的拒绝?

后来我又询问了她周围的女同学,她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假小子”,同学们脱口而出,她似有几分自我陶醉,朝我狡猾地一笑。我又问大家,她更像女孩还是更像男孩?大家迟疑了一下,谨慎地告诉我:“男孩”。我对她心存疑惑,她是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还是有着一定性别认同问题的个案?

准备将来做老师的她正在学习《童年期发展心理学》,我决定对她进行知识卡片阅读与咨询互动相结合的帮助措施。根据她的情况,我结合咨询进度设计了多张卡片,让她阅读、思考。

卡片1:双性化人格

农耕社会以体力为参照决定男女的社会分工,工业社会从以体力为参照转变为以脑力为参照,现代社会工作学习方式智慧性更强,男女两性在脑力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男性体力的优势不再存在,两性的工作界限不断模糊,传统文化中两性性别特征差异跨度太大,明显阻碍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最好的性别特征是什么?

双性化不仅指服饰、发型等表层特征的双性化,更指内在的人格特质的双性化。双性化的个体社会生存优于性别类型化的个体,双性化能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多重角色,其中,男性特征受到更大的推崇,假小子有许多人欣赏,上海新好男人会成为女性评价男性的重要参照。

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更有魅力,女人温柔、有爱心、细腻、认真,又不失内在的男性品质如果敢、坚强;男人有事业性、责任感、坚毅、勇敢,又有女性的柔情,这样的男人与女人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赞许。凡是积极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及个体潜能发挥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男女皆可以追求,但不能走极端,男女丽性应在自身性别特征发展完满的基础上追求双性化人格,保留、完善自身性别的生理心理特征。男女还应学会恰当地将双性化人格应用在某些情景之中,当需要文雅有礼时不能武断出格并提出过分要求,需要坚定勇敢时又不能软弱、优柔寡断,男女两性的双性化特征应能适得其所。大家推崇的假小子应该是真女人,假小子不能失去自身性别特征的根本,否则就成为假的真小子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