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基本情况、主诉、观察)(Introductions)
一名男生,初二年级。
班主任不许该生进教室上课,因为该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招惹周围同学,甚至动手打同学。老师批评他,他骂老师“你脑子坏掉了”。校长要心理老师来处理这名学生。(注:这种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了,学生有了难以处理的问题,学校老师和领导马上想到了心理老师!)
该生到心理辅导室给心理老师的第一眼印象是一脸的无所谓。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课也听不懂,什么也不会。心理老师鼓励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好像看见学校腰鼓队中只有你一个敲锣的。你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指挥着整个腰鼓队呢!”该生回答:“那恰恰说明了我不行。我太胖,体型不好,只能去敲锣。”一时把心理老师说得无语。(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自尊水平越低的人,越难接受好话,而自尊水平越高的人。才越喜欢听好话。所以心理老师不要急着以讨好的心态去鼓励此类学生,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努力理解学生,努力使自己能够对学生说出“我完全能够理解你”、“我能听懂你的意思”,甚至说“唔,我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这就是“同感”,这要比简单地说好话更容易触动学生。)
心理老师尝试着和他探讨未来,问他:“那你将来打算怎么办呢?”该生回答:“混到初中毕业。”老师问:“你这样初中能毕业吗?”该生说:“城里假如不能毕业,就到乡下去。”他老家在安徽。他说:“乡下学校混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很容易的。”老师问:“然后呢?”该生回答:“杀鱼去。”
心理老师又设法和他探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该生回应:“一片漆黑。”称他的生活一片漆黑,这个世界一片漆黑。老师诚恳地望着他说:“难道你的生活中一点愉悦都没有?”这时该生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说:“有的!上网!玩游戏!”他第一次用动情的声音对老师说:“老师,你知道吗,网上好开心呀!这种开心在真实的生活里根本就没有!”心理老师朝他点点头,表示理解,接着又下意识地摇摇头。(好多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在网上。根子在网外!)
老师问该生:“你在教室里这样做,不是会影响其他同学吗?”他回答:“反正没有一个好人。他们都看不起我。”老师进一步询问:“即使同学真的看不起你,但是人家没有打你,你凭什么要去打人呢?”该生扭过头去:“我克制不住,就想打人、作弄人,这样我会感到开心。”老师说:“假如有人告诉你,你这样做不对,你承认吗?”该生回答:“我知道。但是没有办法,我就这个样。”
心理老师想了解一下该生的支持系统,该生说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他见状马上挟一床被子就溜,到附近一个工地的工人们的床铺中找一个空位睡觉。因为爸爸妈妈吵架过后,说不准就会拿他出气。他在学校里最怕的就是班主任给爸爸打电话,只要班主任一打电话,回家肯定就会挨一顿狠揍。所以他只要知道了老师今天打过电话。这天晚上他就不回家了。
心理老师对我说:“我到后来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我感到自己说不过他,我说什么他都有话来回应和阻挡。”(我们的心理老师往往下意识中希望自己能够说服学生,这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通痛。其实。这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同感”当事人。而不是说服当事人。)
二、当事人的成长经历(Social History)
该生从小生长在安徽农村。后来父亲到上海找了工作,约两年后,孩子要上学了,父亲接他到了上海。在一次心理辅导过程中,该生有点突然地问老师:“老师,你是在城里上的小学还是在乡下上的小学?”老师有点不解,回答道:“我是在上海城里上的小学呀。怎么啦?”该生感叹道:“城里上小学好难!我进了小学后第一次考试就得了一个零分!”(请记住孩子的这句话,我们呆会儿来讨论。)
该生对农村的童年生活还有一段无忧无虑的回忆,到了上海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开始进入了黑暗的旧社会。”最近他爸爸做生意被罚了一笔巨款,经常在家喝酒。他只要一见父亲喝酒。马上挟起被子溜走。因为父亲喝酒过后,就要无缘无故地揍他。有一次该生在校身体不好,老师打电话告诉其父亲,他父亲说:“这种小孩子读书这么不好,让他死在外面好了。”言罢。把电话一挂。(对当事人,注意其经历中的两个区域:家庭和学校!)
三、诊断和成因分析(Conceptualization and Etiological Consideration)
该生的自我感水平过低,自尊心严重缺失,表现有冲动型人格特征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的根子是该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这会导致长期的焦虑,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青少年形成习得性的抑郁。这种情况在女生和体质单薄的男生中相当普遍。而该生由于健康男性青春发育的偏强冲动的生命感受。导致的不是习得性的抑郁,而是一种人格性的冲突,表现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失控性的冲动。
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青少年的“自我感”问题。有这么一句熟语:“人就是人心所认为的人”。青少年的一切问题都与“自我感”有关。
一个人成年以前,形成“自我感”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时期和两个敏感区域。关键时期是幼年期和少年期,敏感区域是家庭和学校。其实,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便开始了“自我感”的形成过程。许多父母第一次看到宝宝欣喜无比,尤其当宝宝直直地看着眼前的人时,父母一般都会激动起来:“宝宝看我喽!宝宝看我喽!”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爸爸妈妈搞错了!小宝宝根本不是在看爸爸妈妈,而是在看自己!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小宝宝还没有人际关系的感觉,有的只是自己这个肉体的感觉,小生命想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是谁?幸亏这时的父母出于人的天性,会给宝宝爱,会朝宝宝笑,尤其重要的是会给宝宝一种生命的“允可”(approval)。这时候宝宝干任何事情,哪怕乱吐吐沫,爸爸妈妈也会兴奋不已:“哎哟!宝宝真聪明呀!宝宝会吐吐沫了!宝宝会吐吐沫了!”这时候的爸爸妈妈像出现在小宝宝面前的一面镜子,小宝宝在爸爸妈妈的脸上寻找自己,感受自己!小宝宝从爸爸妈妈的脸上开始了形成自己的“自我感”的过程!反过来,许多青少年有问题,包括成年人,常常会发现与缺乏健康的母爱有关!
本个案讨论的学生,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他的第一个关键期和敏感区域的境况是比较糟糕的。
然后,是少年时期和学校区域,这个个案居然提供了戏剧性的典型情节——小学入学的第一次考试得了一个“零”分,而且在小孩子的脑中印象居然这么深刻!(我困难得的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中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不断体会失败的教育!)
这个学生一进人学龄期,在起步形成求知领域的“自我感”阶段,遭遇了“一片漆黑”(谊生自己喜欢用的语言),加上那样的家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是无法缺失的支持系统),若干年后的今天,该生以目前这样一幅面貌出现在我们心理老师跟前,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