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绷带俱乐部》告诉我们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件也会给儿童的心灵留下伤痕,比如,和朋友的矛盾,对成绩的忧虑,对自己长相的自卑以及消极的学校生活等都能成为创伤的原因。仔细想想,学校是使人受到外界深刻影响的地方之一,有太多的创伤也都是发生在学校里的。除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对于儿童也特别重要,家是可以休息可以依存的地方,是孩子抵御外界冲击的第一道保护层,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受到的伤害在父母的怀抱中能够得抚慰。可是当家长对子女的烦恼漠不关心,或者偏爱子女中某一人时,家庭还是孩子的庇护所吗?
1.你的家能为你治愈创伤吗?
幼年时期如果经历过父母死亡、离异、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冲击,毫无疑问会留下难以恢复的创伤。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必要的养分,儿童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必要的重要经验,如果缺失这些经验,会对儿童的性格形成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留下心理创伤。1996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电影《欢迎来到娃娃屋》讲述的是初中一年级女孩唐恩的故事。她的生活很不顺畅,在学校被孤立,父母偏爱别的孩子,与兄弟的矛盾等让她感觉生活在地狱里。影片虽然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但写实地描绘了青春期女孩的生活。
主人公唐恩是青春期少女,她和妹妹共用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娃娃,她有一个愿望就是邀请朋友来到家里做客。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学校里她被同学们疏远孤立。戴着高度近视镜的唐恩体形肥胖,经常被同学取笑为“丑女”、“傻瓜”、“女同性恋”,甚至午餐的时候都没有人愿意和她坐在一起。
2.父母给每个孩子的爱是平等的吗?
老师对她也漠不关心,当唐恩犯了什么错误时老师并不听她的辩解,直接罚她写检讨并威吓她叫父母来。唐恩把同学在考试中作弊的行为报告给老师,老师不批评作弊者反而把错误转嫁给唐恩。学校成为唐恩心理创伤的来源。
“你为什么不喜欢我?”
“因为你长得丑!”
那么家庭生活又是怎样呢?家里对于唐恩同样没有期待,没有人在乎她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在家中她夹在成绩出众的哥哥和擅长跳芭蕾舞的妹妹之间,是无人关注的“丑小鸭”。和妹妹争吵之后,母亲只听妹妹告状处罚了唐恩,公开地以双重标准对待两个女儿。唐恩因为性格纯真不加掩饰,所以更容易受到伤害。
而唐恩的父母并不了解女儿的性格。像狐狸般狡猾的妹妹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对姐姐的爱,但背后却是另一套。但唐恩却没有人前人后不同的演技,于是屡次被妹妹欺负。和妹妹吵架之后母亲要求唐恩向妹妹道歉,而唐恩拒绝了,于是受到了母亲更多的惩罚。这样的处罚成了家常便饭,唐恩心中已经不相信世间有公平可言。后来母亲以唐恩不听话为由,把唐恩的甜点分给了哥哥和妹妹,这件事使唐恩的自尊心完全崩塌。
母亲对唐恩在学校受的伤害毫不关心,她对唐恩惹的麻烦只是感到羞愧。唐恩把纸团塞在吸管里,在晨会的时候吹向欺负她的同学,让老师抓个正着,老师让唐恩的家长来学校。面谈的过程中母亲只是批评唐恩,她说“唐恩是没人喜欢的孩子”,这更加伤害了唐恩的自尊。唐恩的母亲心中叠加的是对女儿犯错误的失望感和被叫到学校的羞愧感,全然忘记了此时女儿的心情,此刻的唐恩更需要保护和安抚的。
虽然唐恩在家里并未受到体罚或者虐待,但父母对她的冷漠和遗弃是更严重的问题,家里没有一个人关心过唐恩的内心世界(inner world),父母没有过问也不想听唐恩在学校过得怎样。父母对唐恩放任不管是错误的,还偏爱其他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毫不吝啬地称赞哥哥和妹妹,对唐恩全是否定的言语。
“要是没有生下你就好了……”
父母否定的态度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唐恩的自尊心,这成为她幼小心灵最难承受的屈辱和伤害。
3.学校的心理创伤
对于孩子来说,与家的安全感相比,学校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学校里孩子能够结识新朋友并学习到新的知识,同时这个未知的世界里也有孩子不曾面对过的危机。除了个别优秀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的经历。比如,受到同班同学的嘲弄的经历;在很多人前出丑,面红耳赤羞愧难当的经历;羞于提出去洗手间而尿了裤子等羞耻的经历。
幼年期到青春期想要平安无事地度过真是不容易,可是这些羞愧的经历只留下微小的创伤,成人之后不会再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孩子遇到外部世界施加的压力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安慰孩子,给他们以安全感。毫无疑问父母要履行自身的职责,每一个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料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这些是所谓父母的职责中具体和实际的部分,即父母发挥给子女提供养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孩子日渐成熟的心灵给予关照,给出适当的回应,也是父母重要的职责。孩子在外部世界里感到惊慌、欢乐、害怕、悲伤的时候,父母要像镜子一样感知到孩子内心世界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父母的这种反应叫做镜像(mirroring),通过父母的镜像孩子能得到对自己肯定的认同,自我审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如果父母的反应是冷漠或者忽视,其镜像就无法提供给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因素,孩子的内心世界会产生空虚和孤独,继而承受更多的压力。这样的后果是孩子经历的羞愧感没有减弱反而加重了,成为长久存在的心理创伤。
想要治愈《欢迎来到娃娃屋》中唐恩的伤楚,唐恩父母的努力必不可少。他们应该去了解唐恩在学校形单影只的状况,为克服这些困难支持女儿。因为父母的爱和关心是治愈孩子伤楚最好的良药。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营养,而精神上的健康发展则需要父母镜像的力量。
心灵药箱:好孩子的心理创伤
之前提到过家庭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因为父母的冷漠和忽视,疏忽孩子的情绪反应,没有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和回应会引起疏忽心理创伤(trauma of omission)。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自发地代替父母,给自己关心和保护。孩子不会吵闹折腾而是选择安慰自己,看上去像是懂事的好孩子,但对其成长极其不利,因为他们为了安慰自己不得不调动大部分精力,不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格形成。我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有的像电影里唐恩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放任不管,还有一些很骄傲地说“我家孩子很省心,什么都能自己做”。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的内心总是一颤,因为懂事的孩子虽能自我安慰或是不依靠父母自发行动,但并不具备独立成长的能力。父母应该让孩子活得更轻松些,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每日奔波为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一切,但是当现实问题出现时,比如经济压力等,家长也会出现情绪的紊乱,这时会出现母性缺失(deficiency of motherhood)的现象,这使家长在无意间疏忽了孩子的成长。
母性缺失状态下的父母不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不提供必要的关心和保护,以及其他必要的反应。孩子的要求得不到回应,同时父母疏忽孩子的要求,这就造成母性缺失现象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状态的持续其不利影响等同于直接的身体虐待,使孩子的内心世界歪曲变形。
有的时候父母渴望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鲜的事物,积累丰富的经验,父母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充满热情地带着孩子到各种地方参与多样活动。但是诸多研究结果证明,比起我们成长过程中环境带来的多样刺激,我们与关系重要的人(父母,养育者)之间如何进行感情交流以及如何相互作用更为重要,这对人脑的分化和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绝对的,对孩子的感情变化作出怎样的反应,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大脑如何分化和发展。如果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作用,大脑就像缺少了养料,在饥寒交迫的处境下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疏忽精神上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作用,等同于肉体上的殴打,对孩子也是一种虐待。
反复经受冷漠和疏忽等“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逃避的心理,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己。但能力微弱的孩子总是失败的,在躲避“虐待”上无能为力之后只好选择绝望或者学会屈服。
他们学会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努力迎合别人喜好的乖孩子,或者将自己被忽略的现实正当化,将父母对自己的不关心归结为自身问题,歪曲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是不配得到关爱的。与此同时,性格在成长中形成很多否定性的因素,例如易冲动,攻击性,难以自我调节情感,对自己的羞耻和绝望以及强烈的自卑感,等等。
根据中央儿童保护专门机构2007年《韩国儿童受虐待情况报告书》的数据来看,在虐待类别的统计上,放任以 37.7%占有最大比率。细化此项调查发现,放任可以分类为精神虐待(30.1%),肉体虐待(26.1%),性虐待(5.1%)以及遗弃(1.1%)。特别是精神虐待,因其标准模糊,不能直观体现在身体上,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虐待的事实。总数的79.6%的虐待发生在家庭生活中,虐待人中81%是父母,受虐待儿童中52.7%是小学生。
也许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前没做好特别准备,但自孩子降生后,父母们都是希望他们伴随着快乐长大,成为幸福的人。如何使孩子的精神健康,孩子健康地成长的基础是什么?这是所有父母应该重新反思的问题,让我们从对子女和周围的孩子多一份关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