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恋母情节?
“恋母情结”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严格意义上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而本文所揭示的案例,则完整地反映了一个有着严重“恋母情结”的男人,如何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摆脱情感困境的经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邵华是到我这里来学习心理咨询的,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又潇洒又有才华,可是他对自己的爱情似乎并不着急,公开追求他甚至表示和他试婚的人有不少,但都被邵华一一回绝了,理由都是说他还小。可是他已经24岁了。
我不相信他的托词,在我的努力下,他终于对我说出了实情。
在大学二年级的一次联欢会上,系里新来的女辅导员,主动找他跳了一支华尔兹舞,又一道唱了一支歌。那辅导员比他大6岁,已经是很成熟的女人,丈夫出国,有个女儿在身边,据说她也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自从俩人认识后,他们便开始频繁地接触。不久他们便成了学校里师生议论的焦点。议论归议论,可没有人会干涉这种事,他们也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同居,直到有一天那女人不辞而别。
邵华在叙述这段经历时,不止一次落泪,看得出,他仍深深地恋着她。他说,她有一颗母亲般的心,对他的照顾和体贴使他觉得自己不枉来世上一回,更不枉做一个男人。她的消失在他心里会形成永远的遗憾,但他丝毫也不恨她怨她。
从那以后,他心里只有一个期盼:“有一天她又再来到我身边。”可是她一直,杳无音信,于是他下定决心,为她守“节”。在描述他的决心时,邵华说一个追求他的女孩,偷偷藏进他的屋里,夜里一丝不挂地钻进他的被窝,他也不为所动,硬是逼着女孩穿好衣服,用自行车把她送回家去。
他还常对我提起他妈妈,他妈妈年轻漂亮,他为自己的妈妈自豪,而他妈妈也以他为傲,他们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看来邵华的恋母情结是显而易见的。邵华不反对我的分析,但他十分认真地说,他和母亲是绝对的亲情加友情,不可能出现所谓“乱伦”的感情。他问我为什么有的恋母的人会发生乱伦的事,而有的却能够遵守伦理,永不犯界?我认为可能是在成长中受社会意识影响,及时地完成了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必有的“乱伦栅栏”,这样,恋母情结受到了强烈的压抑,最终只好退归到潜意识中去。虽然他不会对母亲产生**意识,但他在所有涉及两性交往,特别是对爱情的选择时,总不免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和指挥,去寻找近似母亲的恋人。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